毛岸英参加土改工作期间曾为何事两行热泪扑簌而下

2017-05-26 09:21 人民网
  • T大

核心提示:一次,毛岸英因感冒发高烧,张大娘将他让到自己的热炕上,并烧了一碗红糖姜汤端到他面前,说:“孩子,喝了吧!出出汗,病就会好的。”毛岸英接过汤碗,咕咚咕咚喝下,两行热泪不由得扑簌而下……

毛岸英与毛泽东合影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苑美华,原题:毛岸英在阳信

阳信县地处山东省北部,是全国著名的鸭梨之乡。1947年冬至1948年春,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曾在这里工作过,并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1946年3月的一天,一个长得很帅的青年人从苏联秘密回到延安。时任中央社会调查局局长的康生把他领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一见来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听完青年人介绍自己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卫国战争中亲自率坦克连千里西进,追击德寇直达波兰的经历后,毛泽东十分欣慰地笑了。原来,这个青年人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

毛岸英高高的个儿,白瘦的方脸,大大的眼睛,蓬松的背头。此时,毛泽东久久注视着多年未见的儿子,依稀可见自己当年的影子,而儿子的眉眼处却更像他的母亲杨开慧……想到这里,毛泽东的心中便泛起一股酸楚的热流。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收拢思绪,和缓地对儿子说:“回国后,有什么打算啊?”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全凭父亲与组织安排。”毛泽东说:“岸英,外国的大学你读过了,可中国的大学你还不熟悉。要读好中国的大学,当务之急是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也就是了解国情。”之后,中央便安排毛岸英参加了康生领导的中央土改工作团。

1947年11月的一天,小东北风飕飕地刮着,一辆美国四轮大卡车开到了阳信县,接着,从车上走下康生夫妇,后边紧跟着于光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还有一个化名杨永福的青年人,他就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原来,自1947年9月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后,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毛岸英随康生领导的中央土改工作团来阳信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土改的收尾和建乡试点工作。毛岸英被分配到距县城东南15里的张家集村蹲点,在张园林大爷家的东屋里住。他放下背包,就和同事们在村中了解情况,走着走着,他突然对大家说:“我来灵感了。”接着他高声朗诵道:

“东头步到西头,犹似走遍五洲;马列主义在手,细水变成洪流。”大家听后,同声赞道:“小杨,你的诗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那时的毛岸英,完全是一副“土八路”的形象。他穿着一件爸爸送给他的肥大的灰军装,军装上五个大扣子掉了两个,但他毫不理会。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他写字用的是铅笔,笔记本也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合订成的。陈云部长曾送给他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说:“我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用这么好的钢笔,太特殊了,还是不用吧。”就又把钢笔还给了陈云。

毛岸英穿一双粗线白袜子,破了缝,缝了又穿,袜跟与袜头补丁摞补丁。对此,房东张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从集市上买了双新袜子,送给毛岸英。开始,不管张大娘说什么,毛岸英就是不收这双袜子,他说:“大娘,我们有纪律,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群众的赠予。”张大娘两眼含着泪水,真诚地说:“孩子,这是大娘送给你的一颗心呀!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最后,毛岸英硬是把两元钱塞进了张大娘的口袋,才收下了这双袜子。

 

一天,毛岸英开会回来,房东张大娘正在炕上纺线。张大娘一手摇着纺车,一手牵着白色的长线,纺得是那样自然好看。出于好奇,毛岸英对张大娘说:“大娘,我能试试吗?”张大娘爽快地说:“行啊。”说着便站起身来,“上来试试吧!”毛岸英盘腿坐在炕上,张大娘便手把手地教他纺线。毛岸英学得是那样认真,那样专注。突然,“咔嚓”一声,纺线的锭杆一断两截。毛岸英非常抱歉地说:“大娘,实在对不起,耽误您纺线啦!”这时,正巧没有备用的锭杆。张大娘说:“坏了咱就买新的。你在家等着,我去买。”毛岸英说:“我去吧。”说着,他就下了炕,不大会儿,就从外面买回了三根锭杆。

毛岸英作为中央派到地方的工作人员,总是按普通一兵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表露自己的特殊身份,也不以此接受地方上对他的照顾。他留学苏联多年,俄语说得很流利,但在工作队始终没说一句。每逢吃饭,他总是到勤杂人员桌上去吃。有一次十几个队员吃饭,因他给一些队员讲解问题,其他人吃饱饭,他刚吃了一半,盆中只剩菜水了,但他毫不在意。他一手拿窝头,一手端菜盆,喝着余下的菜水吃了一顿饭。事后大家赞叹道:“小杨丝毫没架子。”

在房东家,岸英有空就挑水、扫院子、喂猪等,从不叫苦叫累。房东张大娘待他亲如儿女,没几天就不叫他“杨同志”而喊他“孩子”了。

一次,毛岸英因感冒发高烧,张大娘将他让到自己的热炕上,并烧了一碗红糖姜汤端到他面前,说:“孩子,喝了吧!出出汗,病就会好的。”毛岸英接过汤碗,咕咚咕咚喝下,两行热泪不由得扑簌而下……

离张家集不远有个史家围子村,那时华东军区剧团正在这里巡回演出,乡亲们从没见过这么高水平的戏,演过《三打祝家庄》后,都希望能再加演一次。于是大家找到“杨同志”,“杨同志”把这个情况马上反映给剧团领导和区政府,经同意又让周围村的乡亲们看了一场精彩的京剧。

当地乡亲搞副业发展生产,想生豆芽没有绿豆,区粮站有但不随便卖,老乡们又找“杨同志”。“杨同志”就写了一张反映建议的条子,盖上印章,天没黑就把绿豆拉了回来。老乡们说:“杨同志肯为百姓们办事。”

1948年4月22日,解放军胜利收复延安。根据中央电令,毛岸英于5月初随中央土改团回到中央所在地。不久,张家集村的人们便知“杨同志”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了。

时年农历8月15日,正当家家户户欢度中秋之时,“毛主席的儿子来信了”,一声大喊,引得众多乡亲涌到街上。只见老村长张会山手里举着一封信,人们涌着他来到房东张大娘家。打开信封,从里面拿出来一张黑白照片,这照片正是乡亲们所熟悉的“杨同志”。大家围在一起,仔细端详,“杨同志”简直就是瘦了一圈的毛主席。信中写道:

张大爷、张大娘:

二老好!

离别二老,倏忽数月,天各一方,万分想念。远隔天河,情怀衷肠。二老待我,胜似儿女,恩德之重,铭刻肺腑!一路平安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暂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万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队去锻炼,目前只待组织决定。请代问张会山二老好!乡亲们好!

敬祝全家安好!

杨永富(毛岸英)1948年8月19日众人听后,感叹不已,而张大娘此时已泪中带笑,百感交集。

毛岸英虽在阳信只工作了半年,但他了解了基层,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国情,同时也与阳信的一些干部群众,包括房东张大娘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虽是毛主席的儿子,但他更像一个年轻而普通的士兵。他待人诚挚,生活俭朴,工作认真,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与作风,给阳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7年春天,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张家集村中毛岸英住过的三间土房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定为“张家集土改纪念堂”。当年,毛岸英用过的一张方桌和两把木椅由县博物馆收藏。

毛岸英的名字将深深刻在阳信人民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