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新发现的《封燕然山铭》与汉匈百年战史

2017-08-16 15:26 凤凰历史
  • T大

2017年8月15日,久未有大新闻问世的中国考古界爆出了一条重大发现。在7月27日至8月1日之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国舅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

《封燕然山铭》石刻发现地

此次重大发现,不仅用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国历史记载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让人不由的心生疑问。为什么如此壮烈的历史章节,偏偏在过去很少引人注意?《封燕然山铭》石刻本身,又揭示了怎么样的历史背景呢?不以大规模征伐出名的东汉王朝,为何能轻易做到当年汉武帝终身无法完成的成就?

工作人员拓印《封燕然山铭》

汉朝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封燕然山铭》出自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作者班固之手。燕然刻石是史书记载的边塞纪功碑最早的源头,这次刻石纪功行为被后世继承下来,从而形成边塞纪功碑的传统,一直沿革到清朝。而《封燕然山铭》正是为了纪念汉朝历史上对北方匈奴势力的决定性胜利而打造的。

汉之燕然山,即今日的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历史上,此地一直作为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燕然山频繁出现在古诗中。

今日的燕山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89年的7月,当时的汉朝国舅兼车骑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北匈奴。这也是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征讨匈奴势力。除了准备充分的数万汉朝大军,此次远征的部队还包括了大量投靠东汉王朝的外族辅助部队。这其中既有后来在三国时代被屡屡记载的游牧民族乌桓,也有生活在今天西域地区的三十六国部队,以及河西走廊附近的羌族武装。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居住在蒙古高原南部与汉朝接壤的南匈奴势力。这些外族辅助军,一共为窦宪的大军提供了3万勇猛的骑兵力量。

面对这样一支来势汹汹的大军,北匈奴势力虽然竭尽所能,依然难以抵挡。双方首先在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的稽落山一带展开激战。面对装备劲弩,有3000多辆辎重车掩护的汉军,匈奴的轻装弓骑兵难有作为。而汉朝、南匈奴、乌桓、西域邦国和羌族的骑兵,也在随后的反击中,将北匈奴人驱逐出战场。

艺术家笔下远征漠北的汉军骑兵

战役前后,据说汉军势力俘获、招抚北匈奴部众20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稽落山战役后,汉军更是用骑兵部队乘胜追击,猛追北匈奴单于到了燕然山。此时的汉军已经前进至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地方。窦宪与副将等登上燕然山视察。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则撰写了《封燕然山铭》一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经此打击,无力继续与汉朝势力对抗的北匈奴在公元90年再次遭到亲汉朝的南匈奴攻击,不得已而向西奔逃,基本上推出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自西汉立国前夕就开始的匈奴威胁,自此算是基本解除。

窦宪的北伐,堪称盖世奇功;可就是这么一项天大的功绩,在后来的历史乃至民间却很少被人提及。史学家与民间说客都将打击匈奴的功劳,都记到了西汉的汉武帝头上,只留下《封燕然山铭》在塞外独自经受风吹雨淋。

窦宪伐北匈奴之战的进军路线

汉武帝的对匈策略与东汉截然不同

作为后世最为看重的反击匈奴强者,西汉的汉武帝与他发动的一系列对匈作战,都是为国人津津乐道的恢宏历史。在这场持续数十载的激烈对抗中,李广、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先后登场,如群星般闪耀在漠北舞台上,给汉帝国留下无数辉煌伟大的胜利,其精彩程度远胜东汉时窦宪的压制性胜利。

然而,汉武帝时代的卫霍北伐并非汉匈战争的终点,汉武帝的对匈奴策略与他之后的汉朝朝廷,截然不同。

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反击,始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但汉军的作战计划却因为雁门尉吏泄露军机而功败垂成。公元前130年,汉匈之间爆发了一次正面冲突。汉朝方面四员大将各率万骑四面出击。结果一路扑空,一路折损七千余人被击败,一路以李广的只身逃回而几乎被全歼,只有由卫青率领的一路攻破了龙城。

擅长骑马射箭的匈奴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一大祸害

公元前128年,匈奴人又兵分三路攻入渔阳、辽西、雁门。除了在雁门被卫青击败,匈奴大军在其余两地如入无人之境,轻易战胜了当地驻守的太守军以及前来迎击的韩安国。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削弱匈奴实力,汉武帝命令卫青与李息迂回,直击河套平原的匈奴后方。此战汉军大败白羊王与楼烦王,夺取了河套平原。汉匈战争的第一阶段,才算是告一段落。

匈奴在丢失河套平原后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加大了对汉朝边境的侵扰力度。于是汉武帝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反击,命卫青率大军北征匈奴。卫青果不负众望,大败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如此一来,汉朝北方边境受到的侵扰大幅减轻。不过,公元前121年被击败的左贤王还是在北平带领40000骑兵将李广团团围住,说明匈奴有生力量仍没有遭到致命打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霍去病、卫青各率50000大军,兵分两路,发动了著名的漠北大战。一路进攻单于本部,一路奔袭左贤王部。虽说汉朝方面的记载大肆吹嘘此次战役是汉军的全面胜利,但从双方损失对比上来看,这场战役只能说是惨胜。汉朝记载的匈奴虽折损八九万骑兵,从之后历代漠北部落的人口数量来看,此数字很可能被明显夸大了,而汉军也损失也达数万兵士和十万余匹马。

汉武帝时期和匈奴打的热闹却收效很少

漠北大战后,遭到打击的匈奴稍有收敛,但终究在公元前99年又出动11万骑兵围攻李广利、李陵。这样的局面,逼得汉武帝在公元前90年对匈奴发动了他在位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远征作战。主将李广利所率的主力虽连战连胜。但最终因为军心不稳,撤退时被匈奴五万骑兵切断后路,惨遭失败。大将李广利投降匈奴。

可以说,汉武帝一生的对匈奴政策都是强硬的对抗为主。虽然这位好大喜功之主在很多方面都给自己竖立功绩,但在与匈奴的漫长拉锯战相比,都不值一提了。大规模的征伐需要大量的兵马钱粮,汉武帝为此不惜以重税加以维持,却最终弄的汉朝全国疲惫,自己都无力再发动战争。

汉武帝后汉朝对匈策略恢复正常

汉武帝死后,继位的汉昭帝终其一朝都采取防御战略,唯有公元前78年派两万汉军截击欲进攻乌桓的匈奴军队。当时的匈奴仍然时常进犯汉境,只是由于汉昭帝加强边境防守,并未获取太大的战果,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轰轰烈烈的大规模交战。

虽然这样的专守防御策略看上去远远不如汉武帝时期的雄壮,却很好的让汉朝大部分地区能够休养生息。强大的汉朝也有了更多精力与财力,用在外交方面发展对匈奴势力的战略包围圈。此时,东方的乌桓崛起,西方的乌孙则与匈奴不和,他们都开始偏向汉朝,使得匈奴势力需要面对来自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压力。汉宣帝趁势发动几次大规模作战行动,虽无很大的战果,但西北方向上的乌孙却大败匈奴主力。

东汉对于匈奴的策略是分而治之

当汉朝处于修养期时,继续与四方征战的匈奴反而开始因气候与人力资源耗尽等原因,面临饥荒。由于外战实力,内部资源等条件不足以分配,匈奴的部落联盟最终解体,出现了五位争夺权力的单于。自此以后,统一的匈奴政权才算彻底崩溃,暂时再无法与汉朝抗衡。

到了东汉建立的初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势力基本上已经稳定成为了南北两部分。在东汉的积极和亲、贸易政策下,南匈奴很快便与汉朝握手言和,转而成为了东汉王朝在北部边境上的最大屏障。汉朝不仅将一些边境上的农垦区域让给南匈奴耕作,也定期以一定的钱粮支援。这让南匈奴人的力量很快足以同生活在更北方的北匈奴抗衡。窦宪出兵北伐,正是由南匈奴势力提议而促成的。

匈奴人最终发现他们的四周都是敌人

也由于东汉的实力增涨与外交成功。在双方的另一个战场西域,以班超为代表的汉朝势力,依靠非军事因素,就将当地三十六国中的大部分拉拢过来。这些西域军事力量也成为了窦宪北伐中的一支力量,并且他们与北匈奴的断绝联系,也让北匈奴失去了自己最后一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区。

至于东面与匈奴不和的乌桓,河西地区时常不稳的羌族,也在这个阶段内享受了东汉雄厚的财政补助,愿意为洛阳的皇权效犬马之劳。这种花费不大而效果更好的政治、经济、外交谋划,远比汉武帝时的一根筋的远征攻伐政策要合理的多,效果自然也更为显著。然而仅仅是因为血腥的大战太少,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尸山血海的记载与万骨枯的名将,让东汉的对匈奴策略容易被后人忽视。不过,随着《燕然山铭》的重见天日,这段隐匿而极具参考价值的历史,终究会引起我们的重视。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