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0/0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所谓“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发动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是一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伊朗图片,拍摄时间为1951年,如实记录“白色革命”前夕的伊朗百态。【摄影:Dmitri Kessel】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虽然享有石油开采权的石油公司付的钱比过去多了,但贪污和无能严重消耗着伊朗的国家收入。新贵阶级同封建地主的权力发生冲突。由于没有银行,缺少流动资金的商人只得借债,但借债利息高得令人吃惊。失业在增加,社会和政治动乱在增加。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巴列维在1962年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即“白色革命”。伊朗“白色革命”的思想来源于德意志19世纪的“白色革命”,当时德意志公民表达的是自由民主与民族统一相结合的意愿,并在1848年革命中成功的体现出来。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1963年巴列维国王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在促进现代化方面,油轮码头、大型贮油库和石油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76年伊朗原油产量达1.9亿吨,占中东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产量为2.948亿吨,出口2.722亿吨,当年出口石油收入达234亿美元。铅矿、铜矿、铁矿和煤矿,都进行了大力开采。钢铁厂以及其它金属冶炼厂,产量也都在不断增长。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从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伊朗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达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学入学人数为27万,到1977年超过1000万人。文盲也从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1977年,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经济的繁荣使腐化之风迅速蔓延。王室成员靠充当中间人捞取巨额合同佣金,他们常常是通过他们掌握多数股票的公司进行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军官也利用职权,收受大笔贿赂。赌博机构和娱乐场所到处出现,吸毒者日益增多。由于进口先进技术,外国技术人员随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响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尽管伊朗的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对于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来说,“白色革命”就好比是一个聚宝盆,简直堆满黄金似的。他们发了大财,拥有豪华的西式别墅,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居民,依然处于最低生活水平之下,他们赤贫如洗,百病成灾。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对,巴列维国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后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强行驱逐出境。巴列维笃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从而使他的经济坚如磐石。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现代化计划速度大快,从而破坏了国家整个经济的平衡。他美妙的梦想超越了国家的现实,因此他也就忽视了群众的愿望,看不起教士,既敌视世界,又敌视自己的人民。

  • 伊朗“白色革命”前夕的百姓生活

    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并推动了伊朗社会的发展,但这一切都未能使他最终免于垮台,未能使他终生并永久地保住孔雀宝座。1979年,霍梅尼取得胜利;巴列维王朝覆亡。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