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元帅从没拿过元帅级别的工资?

2017-10-19 09:10 党史纵览
  • T大

核心提示:自从1955年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以来,作为开国元帅,朱德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级别的工资。这件事直到他逝世后孩子们才知道。他病危时,曾让妻子康克清把他自实行工资制以来积蓄的存款,全数交给党组织,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分文。后来,康克清遵照他的遗愿,把近两万元的存款全部交给了中央办公厅。

20世纪60年代,朱德与孙子朱援朝、朱和平谈心。资料图

本文摘自:《党史纵览》2017年5期,作者:任芳瑶,原题:朱德的家风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凭着坚毅、忠诚、无私无畏的信念,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他既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开国元帅,同时又是慈祥的父亲、孝顺的儿子。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子女,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他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努力树立和营造良好的家风。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是朱德家风的一大特色。朱德有一个儿子,名叫朱琦。朱琦1937年到达延安,不久就被送到部队基层去锻炼。1943年,他在战争中右脚负伤,造成了残疾,伤好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当时学校的条件很是艰苦,他一面要学习,一面还要进行生产。朱德并不因为朱琦是自己的儿子就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更不因为朱琦受了伤就照顾他到机关工作,而是教育儿子要服从党的需要,鼓励他到群众中去锻炼和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儿媳赵力平的工作多次变动,由于受到朱德的不断鼓励和教诲,她每次都能愉快地服從组织安排。1955年,组织上决定把赵力平从银行系统调到市委财贸部去工作。赵力平刚开始担心干不好,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节日期间,她回北京见朱德时,顺便提到了调动的事。朱德听后很是满意,并对儿媳说:“战争年代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只要一个命令拔腿就走。现在是和平环境,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今后调动工作也是经常会有的,共产党员做什么工作都要由党来决定。到一个新的单位就要从头学起嘛!时间长了就会做好了。”

自从1955年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以来,作为开国元帅,朱德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级别的工资。这件事直到他逝世后孩子们才知道。他病危时,曾让妻子康克清把他自实行工资制以来积蓄的存款,全数交给党组织,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分文。后来,康克清遵照他的遗愿,把近两万元的存款全部交给了中央办公厅。

1967年,朱德的一个外孙中学毕业,在朱德的鼓励和支持下,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生产。这个外孙刚满16岁,开始时情绪还蛮高,过了一阵,觉得劳动生产又苦又累,有点坚持不下来了。因为连里分配他喂猪,他挑不动猪食桶,常常被洒溅一身,便一赌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此事后,马上亲笔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严肃地教育他:“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毛主席教导的,是考验青年人能否接好革命班的大问题。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怕吃苦。养猪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很好地在农村锻炼。”在外公的教育下,孩子克服了怕脏怕苦怕累的思想,努力工作,积极劳动,经常走访普通农民家庭,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上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德平常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朴素。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住进中南海20多年,他除了必要的出访时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几乎没有一件新一点的衣服,他穿的衣服不少打了补丁,就连逝世后遗体上穿的那件中山装也是穿了好多年的。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破了,还舍不得买新的,一直用到他逝世。他用的手帕和毛巾,都是破得不能再用了才更换。他的被子、褥子和床单,都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他使用的搪瓷口杯,很多地方都已经掉瓷了。那只用了多年的保温杯,塑料外壳已经裂了好几条缝,请工作人员用胶布粘好后,又继续使用。有一次,警卫人员给他放洗脸水,一下放多了,他便亲切地对警卫人员说:“洗脸水不要多放,天旱缺雨,天津市人民吃的水都得由北京密云水库拨给,我们要注意节约用水呀!”

 

朱德坐的旧沙发较矮,他年岁大了,坐下去再站起来就很吃力,便请工作人员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了一截,坚持不让买新的。他用的澡盆有些高,组织上考虑他年纪大了,上下不方便,多次提出要修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我这已经是很好的了,再修又要浪费国家的钱。”直到1976年6月,机关趁他住院的机会,派人修理了澡盆。但没有想到的是,他却一病不起,再也没有回来用上一次。

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女儿朱敏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勤俭持家表现为勤劳生产、厉行节约、有计划地安排开支三方面。朱德以身作则,在孙辈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把镢头、铁锹、锄头等工具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们松土、种菜,教育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朱德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孙子们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并一一记账,制定一个开支表。每月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等项目都要记得非常细致清楚,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

朱德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朱德的一日三餐十分简单,主要以素菜为主,有时只吃自己做的泡菜。他的厨师邓林曾经回忆说:“说起来可能有些人不相信,多年来我给老总做的每顿饭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一个汤。三小盘菜中,一盘是带点鱼和肉的荤菜,其余两盘都是普通的素菜,汤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吃饭更简单一些,天天如此,从来没有超过这个标准。”“平时在家里吃特灶的只是老总,康大姐都是在普通食堂吃饭,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孩子们回来,人多了,饭也都是我来做,每顿饭吃的也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饭。老总最反对的就是铺张浪费,摆谱显阔气。”

朱德留给自己的亲属和后代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朱德深愛自己的母亲及家乡父老。朱德的父亲叫朱世林,一辈子都在田地里耕作。他的母亲姓钟,很和蔼贤惠。1938年,四川闹旱灾,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有几名老乡翻越巴山,跨过蜀水,到延安投奔革命,同时也带来了四川的灾讯。朱德听后十分想念自己年迈的老母。当时根据地多次遭日军“扫荡”,加上国民党封锁,八路军供给非常困难。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艰苦,一个月只有几斤小米的津贴,军服的膝盖、袖口、肩上,补丁叠补丁,春夏秋冬只有一顶帽子。朱德没有麻烦党组织,他从山西洪洞县给四川南充的一位中学同学写信谈到:“仪陇连年大旱,乡友四外逃荒,我们在抗日根据地经济也十分困难。我虽身居要职,但津贴微薄,节约下来资助了前线战士,没钱接济家境。你如手头宽裕,请暂借些钱,寄我家中。现在我没有,是无法奉还的,将来有没有也难说。打败敌人,胜利后,那时有了,一定奉还。”这位同学接信后,感慨万千,回复说:“玉阶(朱德的字)为国出力,为人民献身,千钩重负,我们挨饿也得保证他亲属的生计。”当即筹措几百元,设法送到了朱德的家里。国共合作后,开始互相通邮,尽管邮政不便,朱德仍会每半年便写信询问家中情形。

1944年,朱德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心情十分悲痛,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文中一开头就写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在文章中,他深刻地写出了一个劳动者的母亲的崇高形象:

“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从此文章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朱德一生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造就了朱德孝亲敬老的优良家风。朱德也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影响和鞭策着身边的亲人,他那大公无私、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孝亲敬老的优良家风,为世人所称颂。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