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 蒋介石“以水代兵”到底是对还是错?

2017-10-22 11:08 凤凰历史
  • T大

核心提示: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竟盲目独断。为阻拦日军西进,采取“以水代兵”战术。他下令在郑州北郊黄河南岸渡口—花园口附近炸毁黄河大堤,想水淹日军。蒋介石没想到,这道命令,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

花园口决堤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历史,作者:一点资讯·呱呱学史,原题:花园口决堤,蒋介石“以水代兵”到底是对还是错?

败退后,蒋介石反思失败的教训,说他的军队是“六无”之军: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

他还反思国民党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派系分歧,利害摩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党一片散沙,最后全盘瓦解。由此,蒋介石得出的结论:“非失败不可”。

我以为,蒋介石唯独不反思自己,有推卸责任之嫌。其是非功过,历史早有定论。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一看吧!

(一)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先看看蒋介石是如何“爱人民”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感叹:“政府视民众如草芥,民众便视政府如仇雠。”在全面抗战中,据估算中国因战事死伤共3500万人,除日军屠杀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国民党败类和腐朽无能的当权者作孽。

如中国抗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花园口决堤。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成为国民政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而郑州一旦失守,日军就会进攻西安,这将使战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竟盲目独断。为阻拦日军西进,采取“以水代兵”战术。他下令在郑州北郊黄河南岸渡口—花园口附近炸毁黄河大堤,想水淹日军。

蒋介石没想到,这道命令,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

数千年来,黄河沿岸的人民群众不断修筑大堤,把大堤修得十分坚固。奉命炸堤的工兵连夜挖掘,多次爆破,都没有把大堤炸开。蒋介石接连3次问责:“为何大堤迟迟不能炸开?”

他没有充分预估后果。大堤炸毁后,滔滔黄河水带着浑浊泥沙,犹如万马奔腾,把沿途的村庄、庄稼、树木全部吞灭,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出现大面积黄泛区。

据后来统计,因黄河决堤而被淹死的日军有3万多人。此举虽然使进攻武汉的日军一度改道,但不到4个月,日军还是攻陷了武汉,受到最大损失的是黄河下游人民:

河南、安徽、江苏3省40多个县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900万亩耕地被淹没,90万人的性命被吞没,上千万人流离失所。中原人民不仅饱受日本鬼子的野蛮掠夺,又面临国民党政府人为制造的灾难。伴随着这一场灾难,还间接地导致了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花园口决堤10年后,当年黄泛区附近爆发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当地数百万民众用双腿和手推车,清楚地表达了自己支持谁、反对谁。

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讲话时也承认: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

 

 

(二)

《孙子兵法》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面对不符合科学精神的长官意志,他总是“一士谔谔”。观其一生,他总是使各个派系互相敌视,对自己的追随者也是疑心重重。

我们看一看蒋介石是如何爱护士卒的。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确实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但哪一场战役都是牺牲多数作为代价,少有胜利。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战线之长、时间之久、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是正面战场其他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蒋介石的战法错误,结果以伤亡达60万人的代价而失利。就是说死了60万人,还打败了。

武汉,当年人们更多地称它为汉口。这里豪宅云集、歌舞升平,名胜古迹遍地。

6月中旬,蒋介石在汉口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武汉会战的战略方针。过去几次大战,他都败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战场上说委员长的胃口倒是不小,可就是战前制定的计划和方案在战场上根本行不通。仗一打起来,不是主要方向被日军突袭,就是友邻先自溃败,什么反击啦、合围啦到头来都是一场梦。

这次会议,甚至有将领拍桌直言:“这是在白白地葬送战士性命!”

蒋听不进建言,对自己制定的作战方案信心满满。最终,几十万牺牲将士的性命也没能让蒋介石清醒。国民党军队在武汉战役中败北。

陈毅元帅曾说:“打仗要下命令,签署作战计划,指挥员和领导者提笔签字时,手往往发抖。”因为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战士的生命。而蒋介石却视士卒于草芥。

后人评说,在军事谋略方面,蒋介石受过良好的训练并久经沙场,但他只是一个战术家而非战略家。他的真正天才是善于搞权谋。

(三)

我们再来看看,蒋介石是如何对待国家的。

1937年至1938年间,松井石根率日军占领南京,纵容部下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松井石根与蒋介石有着特殊的关系。蒋介石当年到日本留学,曾住到他家里,去日本高田联队实习,也是他做的担保。1927年8月,由于国民党内掀起“倒蒋”浪潮及北伐受阻,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被迫通电下野,后跑到日本寻求帮助,也是通过松井石根的介绍见到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

会谈中,蒋介石始终采取讨教求援的低姿态,把自己作为孙中山的学生,把田中看成是孙中山的同辈,态度诚恳,推心置腹。

松井石根告诫他:“日本在中国东北也绝不会帮助张作霖,只是想维持满洲的治安。”这为日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

“九一八”后,蒋和他的亲信将领们大唱“抗日三天亡国论”。蒋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兵工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如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何应钦跟着附和:“日本有多少烟囱,日本有多少工厂?我们如何能比?不抵抗还可以支持几天。”

蒋介石从来不相信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日本,一直幻想着美国来相救。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的逻辑是:既然美国参战,则日本必败;既然日本必败,则不妨把军火留下来对付共产党。于是,他没有将国家当成国家,如此德行薄浅、自惭形秽之人,岂有人主之福?

如果不是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中国有可能像菲国那样沦为殖民地,更有可能称为美苏争夺的战场而四分五裂,中国的灾难不知何时能结束!

 

 

(四)

我们再看看蒋介石如何对待部属及选人用人的。

抗战时期,国民党虽然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将士,但同样暴露出腐败堕落的严重问题,军中搞团团伙伙、卖官鬻爵、倒卖军火、克扣军饷,官员间派系分歧、中饱私囊、娶小老婆、盖别墅等等。这些行为极大地腐蚀了其战斗力。

蒋是依靠“黄埔系”起家的。蒋授衔的将领,主要来自“日本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抗战胜利后,“黄埔系”势力达到顶峰。

蒋在用人时还很讲究同乡渊源。“浙江帮”横亘整个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系统。军事系统有胡宗南、陈诚、汤恩伯等,掌握了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特务系统有戴笠、毛人凤,整个特务系统简直就是浙江人的天下,党务系统有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用人的方法,一方面随意性很大,有时可能提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引起他人的不服,最后造成众叛亲离。

(五)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老年的蒋介石也曾沉痛反思。在谈到军民关系时,他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军队每进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

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谈“铜墙铁壁”:“同志们,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群峰有脉,江河有源。万山朝宗,万川归海。对于这个道理,蒋介石至死都没有真正搞明白。

责任编辑人:王诗云 PN13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