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0/0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老成都的一个特色就是茶馆文化。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当然,现在的老式成都茶馆更多的是受清代八旗驻军的影响,而呈现出比老北京更老北京的茶馆文化。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成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走进成都茶馆喝茶有相应的讲究:若茶盖放在桌上,表示茶碗已空,茶馆老板会很快过来续水;茶客若临时离开,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上,表示人未走远,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茶客随身携带的物品放置在座位旁,老板也会代为看管.....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产竹,椅子都是代表成都茶馆特色的竹靠椅,让茶客想躺就躺想坐就坐,讲个舒服。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茶馆内卖报的、擦鞋的、修脚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瓜子豆腐脑的,穿梭往来。正宗的成都馆应是紫铜长嘴大茶壶、锡茶托、景瓷盖碗,成都人喜欢喝茉莉花茶。旧时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今天,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在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各地,有的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它作为民间传统社交活动场地的功能始终没变。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身处平原中心的成都人,没有穷山恶水的纷扰,也没有大江大河的冲击,富庶的生活让每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招人嫉妒的慵懒。他们不用每天爬坡上坎地求生活,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饭钱,更不用水里土里种庄稼。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老成都的文化性格(或者叫做成都的城市精神),就其“亮点”来说,可以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即:“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事实上,有人这样形容成都人的生活与工作:成都人就好比是浮在水面的一只鹅,表面看来悠游自在,其实下面两只脚却一直在非常努力地不停划动。这样的精神状态,在艰苦的抗战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川军为抗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川军(包括西康省)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民革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3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1944年,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 老街老茶馆:表面安逸的抗战大后方

    随着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产粮区的相继沦陷,四川省承载了国民政府主要的粮食负担。为此,省政府各部门四处宣讲缴粮是爱国行动,是国民应尽的义务。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山道上,田垄间,时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络绎不绝的送粮农民。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