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被烧毁的复原郑和宝船是否符合历史?

2018-02-10 16:33 凤凰历史
  • T大

2月4日,福建宁德横屿码头,全国最大的仿古木质福船失火,船长45米、宽12米,耗资1000多万元,是仿制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制作。据了解,该艘木质仿古福船在2016年初开始建造,由武汉理工大学船舶设计学院设计。这条船采用了漳湾镇“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08年6月7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失火现场

这艘复原古福船的焚毁令人惋惜,而在此背后,却引发了一些疑问,船长45米、宽12米,这个数据与大家映像中郑和宝船的大小尺寸相差太大。这艘古福船真的符合历史上郑和宝船的规格吗?

烧掉的船究竟可不可惜?

迷雾重重的数据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宝船的数据,《明史·郑和传》载有郑和航海用宝船的主要尺度:“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这一记载,宝船将长达140米,宽57米,排水量达到22848-28561吨。基本达到二战时期航空母舰的水平。而这一记载,被认为出自曾经跟随郑和航海的翻译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的记载。亲历者的记录,难道还有疑问吗?

可是偏偏就是有问题的。

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这个记载,出自马欢所注《瀛涯胜览》明代抄本,但有趣的是,《瀛涯胜览》能确定的早期抄本,如正德二年(1507年)艺海汇函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国朝典故本,均没有这段文字。汇集了《瀛涯胜览》各个版本进行研究的万明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宝船尺度在明后期嘉靖以前是没有的,是后来才出现的”。①至于在嘉靖(1522-1566年)以后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并被加进马欢所注《瀛涯胜览》,尚属未知。

当然,另有研究者指出,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数据,今天可见最早确实的出现,是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本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本成书于明后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和《西游记》、《封神演义》一个类型的神魔小说中,是这么描述宝船的:“只见头一班画的船,约有三十六号,每只船上有九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宝船三十六号,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第二班画的船约有一百八十号,每只船上有五道桅。那小字就填着说道:“战船一百八十号,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八尺。”第三班画的船只,约有三百号,每只船上有六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坐船三百号,长二十四丈,阔九丈四尺。”第四班画的船,约有七百号,每只船上有八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马船七百号,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第五班画的船,约有二百四十号,每只船上有七道桅。那小字儿就填着说道:“粮船二百四十号,长二十八丈,阔一十二丈。”“

而在此之后直至清代前期相继出现的《瀛涯胜览》后期版本、《三宝征彝集》、《国榷》、《客座赘语》、《郑和家谱》、《明史》中,就清一色的出现了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记载。

因此,有研究人员据此分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数据,实际上是神魔小说虚构的数据被后人补抄进了后来的各种记载中。②

工程专家的看法

1957年周世德先生发表了论文《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对今天的研究影响很大。他认为宝船是传统的沙船,再根据十一米的船舵肯定宝船有四十四丈长(大约140多米)。③诚然这是中国少有的根据严谨的数据换算得出的结论,但是受制于周先生所处的时代,他还是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目前世界公认宝船是”福船“而非”沙船“也就是说他把数据带入沙船的公式本身就出了问题。

而更大的问题,则由船舶专家,第一位船舶专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教授一语道破:

“不存在这样大尺度的航海木帆船;郑和航海不需要这样大尺度的船;直到今日仍然不可能造出这样大尺度的木帆船;这样尺度的船既不适于航海,又无法仅依靠人力操纵驾驶”。

对此,杨槱院士从船舶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船的长宽比小于3是完全不合理的。古代和当代的中国木帆船的长宽比值为4~5。常用来为宝船长宽比辩护的泉州出土宋代古船残存部分长宽比2.52,但该船复原后的尺度,长宽比也在3以上(长34米,宽11米)。而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为44/18=2.44,这个比值显然是过小了,对船的快速性不利,而且不能保证船的航向稳定性。

第二,货船的船宽吃水比是2.3~2.5。客船和军舰,由于稳性要求高,这个比值增大到2.7~3.5。海洋运输船的船宽吃水比大于4已是不合理了。18丈宽的船的正常吃水应达到5丈(15m)以上(这是今天10万吨级货轮的吃水深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古代没有容纳这样大吃水船舶的港口。长江口的水深,郑和舰队在那里所测水深是“打水丈六七”(《郑和航海图》)。设宝船的吃水为1丈3尺(吃水不可能大于水深),船宽吃水比达到14的高值,几乎形同一个木筏,只能随波逐流,无法保证船的航向稳定性。

第三,1957年在南京下关三汊河中保村发现了一根长11.07m、38/39cm见方的铁力木舵杆。很多人就认为这是44丈长郑和宝船的舵杆。也就是周世德先生论文的依据。但实际上这根大舵杆也只适用于长度不大于40m的装有升降舵的中国木帆船。比如后来在山东出土的明代四百料海船的船舵,船长不过28米多,船舵已经达到8.2米长了。

一种复原宝船模型

因此,杨槱院士从工程专业的角度指出,“明代能在一二年内造出几十艘大宝船,为何今天我们一艘也造不出来?主张造这样尺度大宝船的学者简单地说:‘技术失传’。这种说法,当然不能为持科学发展观的人们所接受。因为科学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特别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总会得到继承和发展,绝无失传之理。”④

复原此次失火宝船的武汉理工大学用自身的船舶制造专业优势,针对宝船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和复原,出来的结果是宝船总长125.652m,总宽54.94m,水线长102m,型宽48.056m,计算吃水8.0m,方形系数0.41,排水量16488.15吨。这是什么概念呢?和下图这艘船已经差不多大了。⑤

虽然以今天的标准是轻型航母了,但是加里波底号是地道的现代科技产物

如果你熟读马克思那么就该知道,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比生产力那是大象去比蚂蚁。但就算是工业社会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那都是了不得的巨无霸了,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

更可怕的是这次复原用的尺码是宋代的,距离永乐年已经差很多年了,如果使用明代的尺寸去换算,那么宝船的排水量可以达到惊人的2.2万吨,比不少现代航母都厉害。

在推算体积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度量衡是错的,就像算术的时候发现进制是错的

来自后世明代使船的旁证

相信对明代水上力量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明朝水上力量因为“禁海”衰退,郑和舰队也成为了中国海洋力量的一个绝唱。但是这个逻辑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无论禁海有多么严格,都只能禁止“民间”的船,官府的船只是不会被禁的。或许国家会缩减舰队的开支,但是只要明朝还有海外的附属国,那么出使船只就是必备的,在数量上可能比如永乐时期,但是质量上只有可能更好。

明代的封舟

在嘉靖之后,明代文风暴增,各种史料数量完胜以往,因此越来越多“写实向”的数据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万历年大臣夏子阳奉命出使琉球,记载下了他所乘“封舟”的珍贵数据。他的船“连头尾虚梢,共计十五丈”,而船舵“长三丈一尺”,换算成现代单位就是48米长的船以及10米左右船舵。⑥这已经把宝船的推测给证伪了--既然船舵差不多长,功能也差不多,为什么明初的船就得大三四倍?

欧洲船只的记录也能侧面证明不存在航母大小的宝船

16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进入明朝的视野,作为“海上来客”他们的船只自然被明朝方面给记载下来。此时欧洲经历文艺复兴的洗礼,在数学上已经全球领先,引得徐光启为首众明朝大臣争先恐后地当西洋人的学生。其数学优势体现在船只上就是其战舰无与伦比的高大,几乎所有面对过殖民者舰队的明朝大臣对其评价无外乎对“坚厚大船”的赞叹,以及对欧洲火器的羡慕畏惧。而在当时的明朝记载中,欧洲船只一样显现出“迷之数据”,如在宝船尺寸数据出现后不久成书的焦勖《火攻挈要》中记载,西洋海上战舰“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中者长四十丈,阔十二丈”。

有意思的是西洋战舰的数据比宝船还要夸张

按照明人的说法,欧洲大型战舰个个得有五六万吨以上的排水量,考虑到同时代欧洲大国已经有几百艘大型战舰了,我们不得不感叹,莫非欧洲人过了工业革命反而退化了,而且退化得厉害。⑦

另一个有意思的记载是崇祯年间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奉剿红夷报捷疏》中向皇帝报告,在他的笔下荷兰战舰“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有人看到这则史料很兴奋,认为是打败了荷兰的主力战舰。⑧很可惜的是荷兰人根本没可能建造这么大的战舰,事实上那就是荷兰人的武装商船而已,几百吨就算很大了(参考刺客信条4中主角的双桅船),今天很多人听到“海上马车夫”就以为荷兰人的舰队也很厉害,殊不知尼德兰在欧洲是以富裕闻名于世,战斗确实非其所长,除了莫里斯亲王带领的那次外,面对西班牙几乎全是败绩。

在明代被认为比宝船还大的西洋战舰的真实大小

但就是这样不擅长战斗的荷兰人,这样三流的舰队在福建广东等地竟然常常以寡击众,明军往往要利用几十倍的兵力甚至征用大量民船才能战而胜之,可见其水军之差。或许有二百年不打海战之故,但是就算再退化,面对几百人的殖民者都如此辛苦,很难让人对明初的舰队抱有很大期待。而这种夸大的西洋战舰的数据(60丈*20丈),倒是和同期出现的宝船44丈*18丈的数字相得益彰。

下西洋是扬国威,北元才是心头大患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明朝水师弱是非常正常的。在明初针对北元的战争,是明朝军事开支的大头,下西洋之时永乐还带了十几万部队在北方和蒙古人作战,甚至连政务都是太子帮忙处理的。很难想象在北元没有消灭的前提下,永乐还花钱建造一只总排水量一百多万吨的舰队下西洋,这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符。

“宝船”真正有多大

那么,如果“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的数据不靠谱,真正的郑和船队的宝船有多大呢?

1936年在南京下关静海寺发现的一块残碑记有:“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槽船……”。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二千料海船才是最大宝船的真实制式。经过研究,得出的二千料海船大小是,船长60米左右,宽13米左右,排水量1100余吨。⑨当然,二千料只是其中最大的,以下还有一千五百料等更小的宝船。

太监洪保的墓志铭

2010年6月,南京发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副使、明代太监洪保的墓。出土的墓志铭有如下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据此,研究者认为,五千料是“关于大号宝船体量目前唯一可靠的记载”。⑩当然,墓志铭中的数字,常见虚夸,五千料是否实数,恐也需谨慎。从五千料的数据看,排水量大约2500吨。当然仍然只有“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宝船2万多吨排水量的十分之一。这也应该是郑和宝船大小目前的终极答案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被烧毁的复原古福船船长45米、宽12米,尚小于推算的二千料宝船60米长,13米宽的数据。其长宽比也接近4,在杨槱院士指出的中国传统帆船长宽比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是相当符合郑和船队中一艘中等尺度宝船(如一千五百料船)面貌的。它的成功复原,也印证了杨槱院士在宝船问题上对于所谓“技术失传”说法的批评。它的烧毁,确实令人惋惜。

①《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万明,2005

②《关于郑和宝船尺度出自〈瀛涯胜览〉的论点质疑》,唐志拔,1997

③《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周世德,1957

④《对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研究之管见》,杨槱,2005

⑤《试论郑和宝船》,何国卫,席龙飞

⑥《使琉球录》,夏子阳

⑦《火攻挈要》,焦勖

⑧《奉剿红夷报捷疏》,邹维琏

⑨《2000料6桅郑和木质宝船的初步考证与复原研究》,唐志拔辛元欧郑明,2004

⑩《论洪保寿藏铭的出土与大号宝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祁海宁,2012

责任编辑人:高飏 PN035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