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忠心的太监王承恩,弘光皇帝赐谥号“忠愍”

2018-08-17 14:46 季我努学社
  • T大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

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洁性,被阉割后的太监成为了中国历代皇室成员最为亲近的人。我们时常说家国不能两全,要为大家舍小家。对于任何朝代来说,当朝皇家就是大家,就是国。没有小家之人自然能够更好的为大家所服务。这恐怕是不用费什么脑细胞就能够想清楚的道理。那么,太监作为无后之人,也就是无真正意义上小家的人,自然成为了历代皇室最为重要的棋子。


null


图一崇祯皇帝画像

与历代皇室相比,明朝皇室的宦官制度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其他朝代的太监可能只管理内务,但是明朝的太监却担任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官职。明朝历代皇帝都有自己宠信的太监,例如武宗宠信的太监是刘瑾,明熹宗宠信的太监是魏忠贤。这些太监权倾朝野,显赫一时。

null


图二王承恩剧照

王承恩河北邢台人,出生年岁不详,明朝末年最为有名的太监之一。王承恩之所以有名,在于几件大事:第一,追随崇祯帝,自缢于景山;第二,被南明弘光帝追谥忠愍;第三,清顺治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null


图三曹化淳剧照

王承恩原是曹化淳部下,而曹化淳是陪伴崇祯长大的太监。曹化淳告老还乡以后,王承恩成为崇祯最为宠信的太监。王承恩曾经官拜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不要小看这一职位,里面有着大大的文章。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司礼监时,它还只是一个掌管礼仪的宦官衙门。但是国事繁重,全国奏章可说是数不胜数,于是明朝票拟制度产生了。票拟制度指的是由内阁学士写好批文,再同奏章一起呈送给皇上。明朝皇帝只需给阁票(写好的批文)予以审阅即可。但是,宣德以后,昏庸的明朝皇帝除了批复部分奏章以外,其他都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批复。如此看来,秉笔太监真是发挥了大半个皇帝的功能。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城时,崇祯皇帝任命王承恩为提督京营。1644年3月29日,也就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崇祯皇帝由王承恩陪同走上景山,自缢于一颗槐树上。王承恩亦随主而逝,自缢于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这一事传到南明以后,南明弘光皇帝赐给王承恩“忠愍”的谥号。清顺治皇帝感叹王承恩的忠义,亲自为其墓碑撰写碑文。有趣的事,此时的曹化淳正因为上书顺治帝妥善处理崇祯皇帝陵寝之事,收到维护明朝的文人攻击。不知王承恩会如何看待曹化淳的这一行为?

参考文献:

[1]顾诚.南明史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2]孟森.明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9年.

[3] 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