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胡人为何甘愿为大唐皇帝殉葬?唐史专家张国刚解读“大唐胡风”(2)

2018-10-12 11:04 凤凰网历史
  • T大

编者按:“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唐代,就是杰出代表。开放包容的唐朝汇聚异域的文化,其礼乐制度、法令文献受到其他国家的敬仰。今年恰逢唐朝建立1400周年(公元618年--2018年),凤凰网历史频道推出特别策划《寻唐纪》,邀请著名唐史学者带大家重新发现唐朝。

本文作者张国刚先生,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本文系凤凰网历史特约张国刚先生撰稿,原题为:《大唐胡风:“胡汉一体”的政治品格》,全文约6200字,分四篇独家刊发。

 往期回顾:

 独家|李世民儿子是个突厥粉?唐史专家张国刚解读“大唐胡风”(1)

唐太宗有其他朝代皇帝没有的一个头衔--“天可汗”。

贞观四年(630),唐将李靖、李勣击败东突厥,各部落首领来长安朝见,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九》)

李世民画像

如何理解“天可汗”?

如所周知,十六国历史上,五胡政权,是将单于(相当于可汗)与皇帝并列的。比如,刘汉政权、石赵政权;也有称王兼称大单于的,如赫连夏氏政权。这些胡族政权,不同程度的实行“一国两制”。

如果认为“天可汗”只是贞观时期,慑于唐太宗的权威,而偶一为之的事件,那就错了。此后,北方游牧政权一直把唐朝天子称呼为“天可汗”。

例如,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攻唐,代宗命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原以为郭子仪去世,“天可汗”驾崩,才与吐蕃军联合进犯。而今听说郭子仪健在,方知上了仆固怀恩的当。

子仪率甲骑二千出没于左右前后,虏见而问曰:“此谁也?”报曰:“郭令公也。”回纥曰:“令公存乎?仆固怀恩言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亦谢世,中国无主,故从其来。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报之曰:“皇帝万岁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按:仆固(仆骨)是铁勒部九姓之一,贞观末年降唐。

可见,即使是安史之乱之后,西北游牧民族依然认为唐朝皇帝就是“天可汗”。也就是说,唐代政权的胡汉一体性质是得到北方游牧民族认可的。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崩驾,在朝中的游牧部落成员听说后都非常悲痛: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三年)

八月,太宗下葬昭陵,两位游牧民族出身的将军请求自杀为太宗殉葬,被高宗劝了回去。于是,十四位被太宗擒获归服的部族首领,就为自己塑了石像,并刻上名字,放在北司马门内。

这一情况在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也有记载:“太宗葬九峻山,门前亦立石马,陵后司马门内又有蕃臣曾侍轩禁者一十四人石像,皆刻其官名。”

这十四尊刻具官名的“蕃臣像”或“蕃酋像”极具象征意义,像这样用大批蕃人形象树立在陵墓前,此前此后的汉族王朝都不曾有过,说明了唐朝兼祧华夷的政治品格。

乾陵石像

683年腊月末,唐高宗崩驾,葬于乾陵。乾陵墓前也立有诸蕃臣酋长石像六十一尊。刻雕像背后的题衔,目前多数应漫漶难识。目前知道的有如下数人:朱俱半国王斯陀勒;于阗王尉迟辙;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犍;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故大可汗聽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此种情况,在汉族士人的历史书写中,可以理解成四夷宾服的荣耀;对于胡人贵族来说,则是胡汉一家的证明。唐太宗曾自豪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现在来看这句话,体会的就不仅仅是李世民的胸襟,而且是唐朝华夷一家的政治品格。这句话,让我想起崇尚“五族共和”康熙皇帝的自豪:自古皆筑长城以防夷狄,我把夷狄变成长城。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