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从愤青到通俗文学大师 金庸的双面人生

2018-11-04 16:41 凤凰网历史
  • T大

引言: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下午5点左右在香港养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4岁。

作为一名小说家查良庸先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小说可谓称霸20世纪后半叶,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也将持续发挥余热。人们很少知道,老先生还是剑桥大学的博士,其历史论文受到所有剑桥大学教授的认可。但是,他的文风却被反对者吐槽过于老旧和啰嗦,根本不符合近代以后西方创作技法的要求。

对于我们这种看金庸作品长大的人来说,无论是那个在西方顶级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的金庸,还是被人各种吐槽过于传统和保守的查良镛,其实一个人,他仿佛“分裂”的公众形象,也对应着他出生成长的年代。

民国出生的愤青

作为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金庸成长于一个老文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欧美思想大量输入的时代。但千万不要以为欧美的文化等同于今天美国三句话不离口的“自由民主”,和后来的社会主义,还包括对当时的中国人非常新鲜的民族主义。

在那个内忧外患不断的大时代,民族主义在尚是青年的查良庸心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青年时代的他没有后来那种世故,在学校里看到不平的事,就要替受害者出头。因为多次写文顶撞校方,查良庸的学习生涯总是和“劝退”“开除”相伴。

年轻时候的查良庸先生非常热血

这个时间段的武侠小说也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愤青”味,虽然在写作手法上与传统公案小说并没有区别,可立意与取向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好的小说往往会隐射社会的黑暗面,对现实的讽刺加上作者卓越的写作技法,使得观众们如痴如醉。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侠小说,开始大量加入国仇家恨的内容,它们或借古讽今,或指桑骂槐,或明贬时政。为后来新武侠打下了的坚实基础。而查良庸就在这个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

这个阶段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以往的武侠小说,扣除神鬼部分,还是比较贴合现实的,比如展昭这种高手往往是朝廷中人,他们就算是为民做主,也是以官府身份去办;《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无论实力多么高强,最后都要归顺朝廷。民国以后随着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一起冲入中国,这个大方向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在金庸的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无论什么模板的主角最后的最后都不会是政府中人,哪怕是韦小宝这种贪财好色之徒最后也离开了康熙。

郭靖这种人在古典小说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可就是这么一批“散兵游勇”,在关键时刻却要比国家机关中的人更爱国。郭靖从小生长在蒙古,在遇到七个师傅之前,没有接触过除母亲外的其他汉人,成吉思汗更是待他不薄,不但让其统领蒙古大军,还把女儿嫁给他。在正常的伦理和真正的历史中,这样的人最后都会成为蒙古军中的汉人勋贵。他们对南下灭宋没有半点心理负担不说,还为此洋洋得意,如就张弘范亲自率军歼灭最后一支南宋水师,逼死陆秀夫和小皇帝,还刻下“灭宋于此”的石碑宣扬自己的功绩。

张弘范是汉奸?当年河北地区的汉人集体被宋朝打为“番儿”,可没把燕云人当汉人啊

移居香港和新武侠的正式诞生

在移居香港之前,金庸的思想就已经成熟,简单地概括下,就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并行却又不排斥自由主义,认为个人为国家牺牲是天经地义;可与此同时他也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对于成为“朝廷鹰犬”有着潜意识的反感。这也解释了金庸在父亲被当作地主枪毙后,没有对新中国产生怨恨,因为这是“必要的牺牲”。

青年时的金庸非常热血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也有着非常强烈的泛自由思想。这对金庸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的都是福尔摩斯式的民间人士,看不到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如展昭之类的公门人员就是明证。

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思想乱流对金庸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抨击金庸的人往往就是攻击他半文半白的小说风格,有着太浓郁的古典小说的影子。在1955-1972年成稿的金庸小说被人们称之为旧版,相比大众所熟知的三联版要更为古典。用今天的分级制度来说,旧版的金庸武侠全是18禁。

这个阶段的金庸武侠是非常典型的民国小说衍生。里面人物有很明显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1.认同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却没有政府背景。2.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又杀伐果决。3.家国大义常年挂在嘴上,却又不喜欢诉诸法律,攻讦不同意见的人也喜欢隔空用骂战的形式,如果我们看过鲁迅等人的相关文章,就可以理解这种颇有江湖气的“盛况”了。

无论是《连城诀》中的知府还是《射雕》中的吕文焕,作为中原的政府人员的他们形象一直不好

同时相比民国那些真正考究强调“技击”的武侠小说而言,金庸小说的武功就显得非常夸张。在最早版本的《天龙八部》中乔峰与慕容博交手,隔着十几丈远的距离一掌击去便将身为一流高手的慕容博震的手臂发麻。这个威力已经远胜于早期火药,这在过往的武侠小说中非常罕见。

我们也能从部分作品中感受到金庸受到的西方影响。以金庸作品中最为“黑深残”的《连城诀》来说,作品中的人物除男女主角外几乎没有好人,但仔细读原著会发现其架构非常严密,故事逻辑远比其他的“章节回”要好。这是因为金庸是参照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去写的《连城诀》,而西方的小说非常强调前因后果与逻辑关系,类似于天龙这样前后顺序颠倒也无碍的小说在西方是卖不出去的。

《连城诀》的故事有很浓郁的《基督山伯爵》的影子

旧版的金庸武侠或者说新武侠就是这么一个结合古典中国、近代中国、西方古典的混杂体。它有着古典武侠的外壳,古典西洋的技法,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我们所熟知的三联版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产物。不同于以往连载于报纸的旧版小说,三联版作为正式发行的刊物需要考虑市场,因此要改为全年龄向。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改变电视剧里面的帮派都“人畜无害”,一点也没有旧时代黑社会的影子,就是金庸改版的结果。今天人们抨击金庸“不写实”很大程度也是受了三联版的影响,比如旧版中杨过乃是杨康强奸其母秦南琴的产物。三联版后金庸将杨过生母改成穆念慈,杨康的形象才一下子变得痴情。

最早的杨康是个地道的人渣,新版至少添加了专一属性

这样一来金庸小说算是彻底褪去了古典小说的外壳,没了以往那种松散却又写实的画风彻底成为了架空的产物。但熟悉金庸小说的都知道,三联版并非金庸的终点。

改开新时代与新修版金庸武侠

千禧年后金庸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自己的小说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许多人表示对这次修改“理解不能”,毕竟从小看着三联版及其改编影视剧长大,当看到“神仙姐姐”最后抛弃段誉,看到张无忌最后也没选择伴侣都会觉得分外不爽。

很多人对王语嫣的印象停留在刘亦菲或者更早的李若彤身上

可惜这么觉得的人都是被影视剧误导或者索性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原著中这几段感觉都有着巨大的逻辑漏洞和情感BUG,按照正统的小说写法是完全不合格不说,还把主流价值观嘲讽了一遍。比如段誉在原著中迷恋的一直是山洞里的那座雕像而非王语嫣,我们看到的李若彤和刘亦菲也只是小说中段誉本人的幻想并非原著里的王语嫣。其本人也只是拿段誉当作备胎而非如木婉清那样真正地迷恋他。最后跟了段誉在不那么重视逻辑和情感问题的古典小说中或许能够解释,但放在被西方艺术轰炸的今天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再比如旧版小说中萧远山只是一个普通的辽国宗亲,但慕容博竟然想通过伏击他来引发两国大战。这显然匪夷所思,毕竟宋代可没有今天公民权的概念,国家也不会为一个普通人开战。新修版则将萧远山的身份设定成向辽国亲军教头,但因和汉人拜师学艺的关系立志一身不杀汉人且是一个铁杆的鸽派力主宋辽和平。

辽国的近卫骑兵

这些改编都是为了让小说变得更为合理也更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和金庸“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不无关系。他晚年甚至前往剑桥进修最后获得荣誉博士学位,可见其逻辑、文笔、构思已经得到了西方的认可。可惜的是框架已经定下再怎么改编也无法去除了,金庸所能做的就是在细枝末节上尽可能地给予修正。对其本人年纪来说,青年时代的烙印注定伴随终生,他注定是一个矛盾的人,或许这就是金庸吧。

金庸还曾以通俗文学大师的身份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见,晚年的他已经彻底没有了愤青的味道

结语

对很多00后来说,网络小说中的玄幻故事,才是他们的童年,金庸武侠已经是过去式了。对30岁以上的人群来书,金庸武侠是一个分界岭,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最后一代和近代小说的第一代,而这恰好对应金庸本人的矛盾。或许再过五十年,金庸武侠将彻底失去“金”字招牌,不过他笔下矛盾又彼此交融的人物将被铭记,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也许今天我们纪念金庸离世,不只是哀悼他的逝去,更是哀悼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个已经不复返的奔腾年代。

责任编辑人:null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