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东北人大男子主义?东北的女权可不低

2019-01-07 15:39 凤凰网历史
  • T大

一直以来东北人给全国的印象无论是正面的豪爽、大方,还是负面的暴力犯罪都和刚阳气有关。东北爷们对南方人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攻击,也似乎表达他们对女权的不屑。可是统计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却是全国数一数二。一下子就把东北男人“大男子主义”的标签踩在地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大数据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

城市化让妹子们地位提高

妹子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中的地位。之前的笔者在别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一个地方的农作物需要体力深耕还是精耕细作决定该地妹子的地位。但是,农业生产总体上依然是体力活儿,这就注定了身体条件更好的男性的优势。哪怕是在机械化耕作普遍推行的美国,乡村大男子主义依然很普遍。可见,全世界的乡野农村,男女都有不平等的现象,只是程度的差异罢了。

当然美国农村很大原因是历史惯性,妹子地位低也是相对城市而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理也很简单,因为农村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无论什么样的村庄,只要它以农业为主,就必须干农活儿,这决定体力是必须品。除非有大量的牲口或者机械化去取代人力劳作(事实上这两样男性同样比女性更有优势),否则很难根治农村的重男轻女问题。

城市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近代的城市基础是严密的社会分工,大都会几乎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性行业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作,相反对“细心”“社交”“耐心”等更具女性特质的要求比较高;机械化、自动化和流水线操作,导致妹子们在第二产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劣势——这么一加一减,城市工作对女性的友善度明显高过乡村。

而东北地区在清末就是一个城市化率高于全国平均顺便的地方了。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闯关东的移民大量进入东北。借助东北当地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东北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城市化率就提到了十个百分点。其中二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就有三座。

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一直是全国前列

而城市接触西方现代开化思想也远比农村来的多。更别提哈尔滨这种一开始就是作为殖民地而构建的城市。城市中一度充斥着大量俄罗斯人,甚至比中国人都多。他们带来殖民的同时,也作为“二道贩子”带来西方的新思维。东北地区的“洋气”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先的,甚至堪比以此为标志的上海。

移民人口与传统守旧势力的衰退

东北人民之所以能这么快提高自己的城市化率,和人口的组织结构也有莫大的关系。东北移民的主体人口来自河北、山东。自金以后历朝历代都建都于北京。天子脚下国家的行政力量和行政资源是最多的。华北地区民间自发的宗族系统在金以后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毕竟宗族说白了就是血缘为单位,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产物。它的“职能”就是吸纳人口,帮助组织内部的弱势群体,族中长老有裁判成员财产、婚姻、教育的权力,甚至还有一定的执法权。、

古代组织生产常常是以氏族为单位

这种半封建的社群组织是渴望乾纲独断,梦回秦汉的历代君王们不可能容忍的。一个事情你负责了,我就不能负责;你有这个权力了,我就没有。政治从来不能“多门”,尤其是天子眼皮底下。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北京的天子们无法管到,北直隶和边上的山东总没问题吧?

随着各地官僚云集京城,当地的宗族体系迅速被取代。整个华北地区的自组织以惊人的速度溃散。看过往期栏目的读者,应该知道这种血亲社群组织是战斗力的源泉。所以,直接结果就是北直隶社会散沙化。“慷慨燕歌”的豪杰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成了过去式。明代名将戚继光去蓟镇赴任,直接“地图炮”河北人打仗不行“多木疆场”,不得不从南方调兵补充。

蓟镇黄崖关,始建于南北朝

更讽刺的是,让燕云侠客蒙羞的散沙化,放到东北地区,却得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东北地区曾经的经济快速增长。散沙化的家庭结构,让移民东北的“闯关东”们更容易集聚起来形成城市,而不是以血亲为纽带在农村结社(比如电视剧《闯关东》主人公几个子女面对时代大潮时的抉择)。

更重要的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女子地位往往比较高。

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中男子才是传承“家名”的关键,女儿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所以,宗族社会下,妹子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乃至自己娘家犯了谋反之罪搞“株连”的时候,出嫁的女子也不用受到牵连。因为,统治者默认她们已经是“别人家”的所有物。

作为一服的女儿唯一能逃过制裁的方法就是夫家强势

宗族毕竟是以“血缘”作为纽带,以五服作为“等级”的社会。男丁和“家名”是这个自组织的基石,地位注定高于女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还有着严密宗族结构的潮灿、闽南地区。很多去过福建的人都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福建妹子有这么多名招娣。殊不知这就是古老的宗族社会的一个缩影。娣拆开就是“女弟”,在中国古典时期是妹妹的意思。取名叫做招娣,意味着想要个儿子,却生出女儿。宗族社会对男丁的渴求可见一斑。

散沙化后,“一家三口”(或者一家五口)的小家庭组织结构对男丁的看中就没有这么强。一服的血亲是最强的认同力量,不需要“家名”或者“姓氏”作为基石维持组织的存在。加上靠近俄国,容易接受来自西伯利亚的二手西方的思想。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不会像各自的祖辈那样认同。

城市与小家庭是女权的关键

除了来自关内的移民外,东北还有很多辽东本地的原住民。不过,他们的氏族结构在明代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女真人为例,“哈拉”作为大型血族单位,在明末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穆昆”这种姓氏为单位组织,以及“乌孙克”之类的“族”单位。在满人的语言里,称呼血亲的词汇也少的可怜,远不如汉人。一般只有mafa(祖父),ama(即阿玛,父亲的意思),eme(额娘),eshen(叔父),ahun(兄长),deo(弟弟),uyun(姐姐),non(妹妹),jui(儿子),omolo(孙子),以及作为核心的eigen(丈夫)和sargan(妻子)。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刚刚征服英格兰的时候,其血缘和氏族单位非常复杂。反映在称呼上就是姨母为Modrige,姑母为Fathu,舅父为Eam,叔父/伯父为Faedera。除此之外还有Faederan sunu(叔伯之子)和Modrigan sunu(姨之子)等区别。这一切随着诺曼的入侵到来的社会结构的散沙化而消失。英语国家的人,只需要知道谁是自己的直系和旁系亲戚即可。至于谁是来自父亲家族,谁是母亲家族并不重要,至少对占据人口多数的平民阶层不重要。

英语中只有姻亲才残留一点古代复杂的称呼

所以,我们不难推断出明代的女真人的散沙化已经非常严重,只有最北方的野人女真还保留着原始的“哈拉”体制。到了清末民初,野人女真要么在沙俄的屠刀下被强制迁徙,要么被其他族群同化。东北地区彻底没了女权障碍。

劳作的方式提高妹子的地位

记得笔者很小的时候,老师常常充满偏见地抱怨北方人的懒惰。他声称南方的农民最起码一年要种两季水稻,有些地区甚至要种植三季水稻。但是,他去北方地区发现那里的农民一年只种一季的水稻,剩下的时间都在摸鱼,简直可恨。

随着笔者年岁渐长,发现老师的说法并不不公平。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小麦为主食,东北才是以水稻为主食。以东北为典型抨击整个北方实属以偏概全。而且,也不是东北的农民不愿意勤奋一些,气候环境注定东北农田只能够种植一个季度。

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注定作物无法种植两个以上的季度

不过,不需要种植更多的季度,也意味着不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东北的农村对壮劳力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强。在过往,为了补贴家用,东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妹子会和林业部门申请猎枪。一到冬季就上山打猎,以补贴家用。持枪可以不分男女,妹子们只要扣动扳机也能撂倒一头黑熊。“枪支面前人人平等”自然包括男女平等。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高度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大生产,也是女权发达的重要原因。机械化的农业用品极大地弥补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开着拖拉机的东北妹子可以在劳作效率上堪比男人。这是近代工业革命对平权的又一个助力。

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东北地区离婚率高的原因,就是妹子能够自己做主;换句话说,也就是东北的女权比很多人以为得高。这是近代殖民化与城市化的副作用,移民和原住民的散沙化,以及东北寒冷的气候导致的。所以,如果有东北的读者,请切记你的家乡无论人文还是地理都是有助于女权发展的。不要为家乡的大男子主义而自卑,也不要为所谓男子气概而自豪,因为这并不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

责任编辑人:高飏 PN035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