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湾教材中评出的国共十大名将都有谁?

2019-01-28 11:04 掌上风云
  • T大

原题:“红军骠骑”——台湾大学教材里的粟裕形象


张雄文

null

粟裕


无冕元帅、常胜将军粟裕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前半生算无遗策所向披靡,有奇功却未得奇赏,担元帅之责仅获第一大将军衔,常常藏于他人阴影之下,功名也被归于他人;后半生遭同僚中的“好人”——“两个半元帅”整肃,至死不得申其冤而被冷藏,三十年碌碌无为,最后郁郁而终。


近二十年来,粟裕因被军史“发现”而重新誉满天下,其高尚人格与经典战例都成为军事院校教学的典范。令人意外的是,作为敌对一方的台湾大学院校也将他名至实归地冠以“红军骠骑”,列为“近代两岸十大名将”行列,编入教材,规划课时,予以重点讲述。


这本名为《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的教材遴选了国共双方各五名将领,国民党将领是“国军的纳尔逊——黄百韬将军”、“卫青再世——邱清泉将军”、“金门恩主公——胡琏将军”、“巴顿第二——刘玉章将军”、“东方隆美尔——孙立人将军”;中共将领是“红军之父——朱德元帅”、“红军政工——罗荣桓元帅”、“红军军神——刘伯承元帅”、“红军儒将——陈毅元帅”、“红军骠骑——粟裕大将”。

null


这是一份基本上不看官衔而看实质的名单,国民党阵营中名位远高于黄百韬等五人的顾祝同、刘峙、蒋鼎文等都不在其列;中共阵营中的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实际不曾统军作战或者不善大兵团作战的元帅也不在其中,而仅有大将军衔的粟裕赫然在列。


“武皇内卷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单就粟裕而言,台湾方面的研究可谓深为得之,尽管战争年代蒋介石屡屡犯迷糊,并不知自己“深恶痛绝”的华东共军实际为粟裕指挥。


国共角逐最激烈的解放战争时期,奉毛泽东“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命令,粟裕以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身份统率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征战华东、中原,成为蒋介石“卧榻之侧”的“心腹大患”,先后取得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10大战役,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经典杰作,与东北的林彪一道使解放战争提前两年结束,和平的曙光重返华夏大地。


因而,1994年12月新的中共中央军委给粟裕1958年蒙冤正名时说:“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辉煌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粟裕被平反前,这些战役常常被张冠李戴列入陈毅乃至许世友名下,实在挨不上边时则代以“华野前委”。


台湾的大学教材编写者们能从中共战史扑朔迷离的记叙中发掘出被掩藏的粟裕,让曾被埋没的真金闪烁于阳光之下,殊为不易。


《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一书编写者介绍编写的宗旨与特色说:国共战争曾是我历史上一个令人惊悸与痛苦的烙印,也是形成当前海峡两岸分治的重要因素。过去双方在政、经、军、心各方面的严重对峙下,仇视多年,并透过教育、宣传方式极力贬抑对方。本书重新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检视国共战争时期双方的军事将领,择取十位“将军中的将军,元帅中的元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格风范与领导特质。


这一遴选宗旨与标准无疑颇为客观,也是历代史家所奉行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最高境界。


编写者还指出:“这十位优秀将领无论在才智学术、武德气节、领导风范方面,都是值得效法、学习的最佳典范;本书引领读者抛弃政治的立场,透视客观的视野,欣赏不为历史洪流淹没的英雄人物。”


编者除仍然将淮海战役误以为是当时并不在华野总部的陈毅所指挥,“儒将”长处其实不在军事而在外交、诗词等外,其余所论也还算公允。


《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学期总课时是36课时,每周两课时,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授课综合考核表”,要求授课教师做到四点:


1、各校军训主管依规定考核授课人员,并依时限登录於本表各栏。


2、特别记载为登录授课人员有关教学特殊优劣事迹,如担任教学观摩授课教官,参加辅教器材制作,军训论文获选佳绩等,或有未依规定播放教学影带。


3、学期末军训主管考核所属同仁授课成效,办理奖惩。


4、提报等第对照:特优(100-96),优(95-91),甲上(90-86),甲(85-81),乙上(80-76),乙(75-71),丁(70以下)。


课程对学生也进行了分析:


一、此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高,以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与领导人物,作为领导知能的学习范畴;提供具体鲜活的实例作为学习目标,绝对能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并强化学生对领导学的领悟。回溯历史,两岸态势曾经剑拔弩张,激烈内战,甚至迄今仍然纠葛难解,在昔日战火炽热的的时光,双方都曾出现一些军事素养及领导能力皆优的军事将领,相信以这些亲身驰骋战场,经历烽火的优秀将领为研讨对象,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在课程学习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会自然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状态,因此若能在课程学习中,适时融入领导知能的素材,应该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意见多,爱表达”是此年龄层学生的特色之一,本课程所介绍的十位两岸名将,一般而言,皆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因此学生心中或许也存有许多疑惑和想法,藉由本课程正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以及共同讨论,从辩证过程厘清观念,甚至建构价值取向,使学生自然而然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与透彻的吸收。


这一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使学生能认识十大名将的军事功绩,军事素养,人格风范与领导特质等;二是使学生能养成见贤思齐的态度;三是使学生能将所学领导方法与要领运用於生活中,实际锻炼领导技能。


课程制定的教学方法也颇为实际有效,其中一个是“分组讨论教学”:将学生编成10个小组,分别以书中介绍的军事将领为研讨对象,指导学生利用网际网路搜集相关资料,例如奇闻逸事,民间传说,真实事迹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报告与讨论。


《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课程将粟裕的内容安排在第10章,标题是“红军骠骑——粟裕大将”。


主要章节是:“第一节生平事迹:一、常胜将军;二、勇战英迹。第二节人格风范:一、平易近人;二、临难不苟免;三、高风亮节;四、重义念旧。第三节领导特质:一、用兵如神;二、善於运用战术;三、心思缜密;四、关怀部属。”


具体内容要求是:


第一节:一-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的出身,背景;一-2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的骁勇善战;二-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在淮海战役中的智勇表现。


第二节:一-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亲切随和,谦和有礼,民主开放的性格特质;二-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遇难不自逃,反保护下属的不苟免不避险性格,同时体认领导者面临危难时应有责任感,以及对部属应承担的领导伦理;三-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三度辞帅的淡泊性情与不争气量,同时体认领导者应具备的风范与雅量;四-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对部属重义念旧的性格,同时体认领导者应具备同袍之义。


第三节:一-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用兵谨慎,以智谋取胜的领导特质;一-2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果断明快,机动灵活的领导风格与作战方式;一-3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勇者得胜”的领导教育;二-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作战深谋远虑,机动灵活的领导风格,及其善於出奇谋奇兵而建奇功的作战模式;三-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心思缜密,坚忍果敢的领军风格;四-1让学生了解粟裕大将真诚关怀部属的领导风范。


在具体内容中,课程特别讲述了粟裕“三度辞帅的淡泊性情与不争气量”。而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还重点要求讲述粟裕“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及其在战役中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等数兵团的表现”。这一点,似乎比因为需要突出邓小平而有意阉割的大陆教材还要客观公正。


课程规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是:


第一节:一-1-1讲述粟裕大将的生平经历,以及其对战争研究的热衷与灵活严谨的作战行动;一-2-1讲述粟裕大将因为在中日战争与国共战争期间,骁悍勇猛,筹画谋略,屡获佳绩,而获常胜将军的称号;二-1-1讲述淮海战役的概况;二-1-2讲述粟裕大将对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及其在战役中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等数兵团的表现。


第二节:一-1-1讲述粟裕大将为官亲切风趣,与部属没有隔阂,受到部属爱戴敬重的事例;一-1-2讲述粟裕大将深具民主精神,喜欢与部属讨论,分享的事例;二-1-1讲述粟裕大将在战争期间,面临危难宁可陪伴官兵而强化部队向心力的事例;三-1-1讲述粟裕大将虽战功彪炳却三辞元帅职,视名利富贵如浮云的事例,及未被列入十大元帅的经过始末;四-1-1讲述粟裕大将对部属情意皆具的关怀照顾事例。


第三节:一-1-1讲述粟裕大将富於智谋,灵活善变,制敌机先的领导作为:一-2-1讲述粟裕大将战斗时身先士卒,英勇自信的事例;二-1-1讲述粟裕大将善於智谋,作战灵活而掌握作战契机的事例;三-1-1讲述粟裕大将谋定而后动,拟想敌人战略的作战行动;四-1-1讲述粟裕时刻为部属著想,真诚关心部属的事例,并以此教诲其从军之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共相争的历史随着硝烟的逐渐远去,终将与秦汉唐宋的英雄角逐一样静默在时间的深处,国号也许一变之后还会再变,但正如《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所说,粟裕这些创造过一个时代的人,是“不为历史洪流淹没的英雄人物”,他们永远是这个民族的典范。台湾大学院校教材能客观予以讲述与评价,可谓深得史家之精髓,值得后来者仿效。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