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认为中共有7位元帅级将领 其中哪位非元帅

2019-02-13 14:13 掌上风云
  • T大

原题:十元帅中朱德与十大将中粟裕有何特殊之处?

                    张雄文


     朱德是十位元帅之一,但实际相当于大元帅。他长期担任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与军委主席毛泽东并称“朱毛”,建国前很长一段时间及建国初公开场合也只悬挂他与毛泽东的画像,地位绝大多数时间高于其余九位元帅。其他元帅诸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要么是总部的参谋长,要么是方面军或者野战军(军区)的负责人,是朱德的下级。

null

1949年7月,朱德与毛泽东画像一同悬挂天安门城楼


    譬如,到授衔前夕的解放战争末期,彭德怀、刘伯承、陈毅、林彪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另兼任解放军副总司令,但实际岗位不在总部而是一野;陈毅的实际岗位则是上海市长而非南京的三野总部);聂荣臻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龙担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担任第四野战军政委;叶剑英则为解放军总参谋长。


与这9名下级一同站在元帅行列,对朱德而言,尽管排名第一位,也似乎颇有些“屈就”。


无独有偶,十位大将里的粟裕也和朱德相似。


    1955年9月解放军将领授衔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于十位大将之首。但其余9人诸如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的地位作用与粟裕相比,实际都相当于他的下级。


    粟裕曾担任华东野战军(三野)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因谦让陈毅司令员之位而只就任代职)、攻台战役总指挥,是五大战略方面军(分别为西北野战军即一野、中原野战军即二野、华东野战军即三野、东北野战军即四野、华北军区野战军)的军事主官,是全国战区唯一负责司令员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掌管这一仅次于林彪的四野,居于全国第二的野战军军事指挥。


    粟裕之后的大将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经历比较特殊的两个人。


    第一个是排名第二的徐海东。他被毛泽东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但他的“大功”并非开国战功,而是红军时期率红25军最早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红26、红27军组编为红15军团,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共生死相争最为激烈的解放战争,徐海东一直以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的名义在大连养病,也就是完全离开了战场。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十大将中唯一没有军职的人。


    第二个是排名倒数第三的张云逸。他是一名比毛泽东年龄还大,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曾做过两年的新四军代军长,是粟裕的上级。但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一直负责华东地方部队,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未能指挥野战军作战。


   到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书记。张云逸则为华东军区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二是兵团级将领,包括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等5人。


    到解放战争末期,他们均为大野战军属下的兵团级将领。黄克诚仅担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是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谭政多半时间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到1949年3月,才升为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居于第三位,第一政委罗荣桓、第二政委邓子恢);肖劲光则担任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是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后改为第19兵团)政委。


    他们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粟裕麾下的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许世友、第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华野(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等华野将领。


    三是纵队级也就是军级将领,包括排名最末的两名大将王树声、许光达。


    王树声到1949年4月担任指挥地方部队的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不久才升任为司令员。许光达在1949年2月担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相当于粟裕麾下的24军军长王必成、23军军长陶勇、27军军长聂凤智、31军军长周志坚等后来授衔中将的华野将领,即将举行开国大典的1949年6月才担任一野第2兵团司令员。


他们两人能授衔大将,与野战军级将领粟裕同列,主要是基于山头平衡的结果,王树声红军时期曾短期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代表这一精锐方面军进入大将行列;许光达则曾担任红2军团(后组编为红二方面军)师长,代表红二方面军授衔大将。


基于粟裕的实际地位与才干,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他被当选为军委委员(此时已无中共中央军委,国家军委是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其顺序是: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委员: 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高岗、粟裕、张云逸、邓小平、李先念、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罗瑞卿、萨镇冰、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龙云、刘斐。

null


1949年10月20日,朱德和毛泽东等同出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部分委员合影。前排右起:陈毅、刘少奇、程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粟裕。中排右起:刘斐、张云逸、邓小平、张治中、高岗、聂荣臻。后排右起:刘伯承、傅作义、蔡廷锴、贺龙、罗瑞卿。


这时的军委成员,粟裕排在第15位,位置靠前,甚至居于邓小平和饶漱石之前,而后来授衔的元帅罗荣桓不是军委委员。原因是粟裕此时虽然是野战军副司令员,但他是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在南京主持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前委工作,1949年 9月还当选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出席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并代表第三野战军发言,代表三野在毛泽东、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此时,陈毅在上海任市长,实际为名誉司令员 。

null


1949年9月30日,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粟裕第四个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


粟裕前面共有14人,其中,毛泽东为大元帅;刘少奇、周恩来、高岗为文职,按规定不授衔;程潜为起义将领,不可能授衔。那么,按这份名单选10 人授衔元帅,应该是: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粟裕。


1955 年正式授衔的军衔制,其实是从 1950年即开始筹划的,其最初的元帅名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绝非1954年的军委副主席全部成员到位后才开始考虑的。如果 1952年前我军实行军衔制,粟裕必将是元帅。所以,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粟裕曾经辞帅,确实是历史的真言。正因为第三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战功大,而红军时期与粟裕同为连党代表起步,解放战争又经常病休,期间还去苏联治疗 1 年的罗荣桓也才申请辞帅,这决不是矫情。


即使是1955年的元帅授衔资格,见诸文字的只有一句话,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的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一规定其实就是两个标准:一是有资历,即“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一是“有战功”,即“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二者左右得一,也就是具备其中任何一项即可。


从粟裕的实际作用和战绩来说,完全拥有第二项,当之无愧属于元帅行列。然而,1952年后,随着饶漱石倒台,曾经一贯受其赏识的粟裕在毛泽东眼中的地位下降,加上战争基本停止,粟裕被定格在大将位置上了。


对于粟裕的实际地位与作用,国外研究者完全撇开后来的官衔限制,将粟裕列入元帅级人物行列。日本原防卫厅第一研究部第三研究室长,现杏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的平松茂雄2002年12月出版了一部著作《現代中国の軍事指導者》(東京勁草書房,2002年12月)即如此。


    书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軍の元帥級の軍事指導者七人(彭徳懐、劉伯承、羅栄桓、聶栄臻、林彪、葉剣英、粟裕)”,即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级别的军事领导者有7个人,分别是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林彪、叶剑英和粟裕。全书也是分别以这七个人在各个时期对人民解放军的主要贡献进行论述的。

 

null


《現代中国の軍事指導者》(東京勁草書房,2002年12月)


   该书的目录(目次)为:


   第一章 彭徳懐──朝鮮戦争の経験から解放軍近代化の基礎を築く

   第ニ章 劉伯承──近代的軍事学校教育体系を形成

   第三章 羅栄桓──「毛沢東の軍隊」の伝統を保持

   第四章 聶栄臻──核兵器開発の中心指導者

   第五章 林彪──統帥権を狙って挫折

   第六章 葉剣英──軍事科学院で「現代条件下の人民戦争」を探求

   第七章 粟裕──核戦争時代に生き残りを模索


   很显然,作为国外研究者,平松茂雄考虑的不是某些国人津津乐道的官本位,而是实事求是。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