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无婚姻也能上户口是婚姻制度解体前兆?

2019-02-17 18:43 凤凰网历史
  • T大

引言:随着新政策的发布,北京已经允许非婚生子随母亲报户口。这意味婚姻制度将遭受重大的挑战——毕竟结婚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孩子有户口,既然结不结都能有,那么同居和结婚的区别何在?一些激进的人甚至认为伴随人类数千年的婚姻制度即将步入倒计时。

那么婚姻制度的诞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道政策真的会摧毁婚姻制度的基石吗?

按照第七条规定,只能随母亲意味着父亲是谁不重要了

婚姻的基础是组建原生家庭

要分析这点我们必须回到一切的源头,去了解婚姻制度的诞生理由。很多小清新心中婚姻只不过两个人相爱的证明,是两个自由心灵的结合。可惜的是在那个生产能力尚不发达,自然环境仍然残酷地淘汰每一个它认为不合格的人类。想要在这个蛮荒世界生存下去,那就必须要组织化。何为“组织化”?说白了就是明确各自的边界与分工:部落的首领就是部落最有经验也是最强壮的猎人;部落的长老就是上个世代活到现在有着丰富经验的人;猎人就是负责狩猎,获取蛋白质的人;妇女就是负责采集,给大家提供维生素的人。

没有温情脉脉,一切为了生存

但是,无论你是个多么强壮的猎人,你总有衰老的那一天;无论你的的狩猎技术多么高超,你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在狩猎活动中不受伤,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抗生素。这种未知的危险在蛮荒时代十分致命,所有人都知道它或许今天不会来,但总有一天会来到。面对未知的“风险”,人们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不然就别想在蛮荒时代繁衍自己的基因。

原始人想出的办法也很简单——血缘纽带。无论你多么衰老,你儿子都应该给你养老送终,如果你膝下无子,那么你的侄子或者外甥就有义务帮助你。若是你的子嗣或者亲戚拒绝在你落魄时救助你,那么他们就会受到整个氏族的谴责,甚至会被放逐出去。这是原始部落通行的习惯法,是人类在漫长进化中展现出来的趋同性。

而血缘纽带必须依靠婚姻制度维系——你侄子之所以是你侄子,是因为你和他爹是兄弟。你兄弟和你有着同一对父母,他们是在部落见证下结合的,所以你们是神圣的产物。若是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在部落外有自己的私生子,我们将拒绝抚养这个孩子,除非他/她被你父亲/母亲接纳。这不是该部落冷血,若是因为成员生活作风不正“到处撒种”,后代都能得到承认,那么部族的血缘维系和婚姻维系就将瓦解。设想下如果孩子无法搞清自己的父母是谁,那么将由谁抚养他?若是一个人一生没有结婚,却有很多后代,但后代是由另一半养大的,那他凭什么要给你养老?

没有DNA鉴定的古代,所有繁衍后代的行为都必须得到“婚姻”的认同

社会组织的变更与血缘氏族的瓦解

但血缘氏族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在人口流动速度很快的地方。原本在欧洲,无论是古典的罗马人还是早期的日耳曼人都是十分注重“氏族”,十分类似今天的潮州、温州、台州等地区。那时候英语圈称呼亲戚也不像今天这样uncle或者aunt一通叫,而是有着自己的规律,复杂程度比起中文毫不逊色。比如姨母为Modrige,姑母为Fathu,舅父为Eam,叔父/伯父为Faedera。除此之外还有Faederan sunu(叔伯之子)和Modrigan sunu(姨之子)等。

古代英语无论是称呼还是语法都要比今天难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渐放松,随着而来的是城市的崛起。一座近代的城市必须具备人口流动大的特点,以往以家族和地缘为基石的“抗风险力”就显得过时了。

在古典社会末期,欧洲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随着传统的血缘氏族瓦解,原本提供保障的社会共同体崩溃。而共同体的瓦解释放出大量的原子化个人。今天很多中产阶级恐惧的事情在当初的欧洲是现在进行时。许多中产小家庭因为社会协作的缺失逐渐无力承担孩童的教育经费,许多小孩因此不能上学接受教育,罗马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大幅度降低,更有甚者会被父母遗弃,完成阶层下滑;很多老人因为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再供养自己,若是子女也不孝,那么他将孤独终老,甚至病死在无人问津的小巷中。这样令人绝望的社会滋生出大量暴动与起义,这些动乱又反过来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力量,最终使其无力压制暴动的蛮族。

在罗马帝国毁灭后,社会的秩序出现真空,以往国家机器虽然腐败,但还能勉强供应罗马城附近地区的公民免于饥荒。现在随着帝国的瓦解,那些穷苦人成了新政权必须要解决的麻烦。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它们就是下一个罗马。于是,取代罗马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会达成联盟,共同为那些失去原生家庭保护的原子个人提供抗风险能力。

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一些书中被描述的无恶不作的基督教会可以在几乎没有军事力量的前提下生存千年。其实稍微翻开中世纪的档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会赡养老人,接受没有人领养的孤儿的案例。无论近代以后被白左怎么攻击,在中世纪教会就是穷人的保护者。教会会给那些没有钱上学的孩童免费传授一些知识,会让孤寡老人免费领取面包。(当然教会也不是天使,如果你平时捐赠的多少决定你能得到多少福利)有教会机构的地方“老有所依,幼有所教”,有教会的地方就会有人性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教会能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与之相对,在东方的中国,经历过类似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三世纪冲击之后”,后古典的国家制定被重新建立起来,历代政府通过“孤老院”之类的官方、半官方机构解决了城市人口的基础福利问题,至于乡村,又回到了依靠血亲宗族的旧模式下。

近代很多人攻击主教的奢侈生活,可生活作风和“给穷人面包”有什么冲突呢?

至于国王在中世纪反而因为封建制的关系,显得束手束脚。好在领主们很乐意给自己的领民提供一些福利,毕竟领民饿坏了就会造反,你的军队也都是本地人,难道要他们去镇压自己的父母?所以,除非出现特大的天灾或者战争,否则领主治下的领民还是能做到果腹的。我们翻遍中世纪的历史,从未出现黄巢那种规模的“食人大军”。

当然,中世纪的组织架构决定他们很难做到今天“社保”的覆盖面。三十年战争更是让基督世界元气大伤,教皇的威望也一去不复返。近代城市化的加快更是让教区建设无法跟上脚步,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这才诞生了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惨剧。

近代社会保障系统与新中国

这种大环境下,人们迫切地需要新的秩序。这时候,又有两条新的路线诞生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没有人不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个人的慈善不能拯救一个日渐庞大的社会

前者通过强制征收富人的财富,来给穷人发福利。比如企业所得的利润要交五分之一以上给国家,暴利的行业可能要交三分之一还不止,很多地方的资本家甚至连形成家族财团都做不到,因为一些国家的遗产税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0%!资本家们怨声载道,但欧罗巴却有了让全世界都十分羡慕的福利体系。尤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家乡——丹麦,已经成了全世界津津乐道的“王道乐土”。

听说你共济会的人很有钱?来每个人交一半出来给穷人发福利

资本主义的抗风险模式则更为精细化,也明确地提出了“抗风险”这个概念——它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保险业。以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看病的保险应有尽有:你可以选择将资金放入资本家给你开设的账户中,每次看病都从指定账户取款,可以多少多少打折;也可以选择购买传统保险,无论去哪家医院,都能报销80%;如果你不喜欢到处跑,那么就购买指定保险,你可以在指定的一系列医院中看病,保险公司会报销100%的住院费用。(当然手续费还是你出)除此之外,幼儿的健康险,成人的意外险,老人的养老险体系都已经十分成熟,哪怕是大洋彼岸的中国都有不少人在享受这种抗风险模式带来的福利。(当然大部分保险永远是亏钱的,主要还是看中抗风险能力)

这样资本家就不用负担欧洲那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高昂税收,穷人则只需要每年缴纳几千元就能获得一生的保障了。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落后,国家困难的财政和庞大的人口让人民的抗风险弱到极点。今天许多老人依旧有着青年人难以理解的吝啬与习惯,这都是因为个人抗风险能力低下,传统的氏族结构也解体造成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的财政逐步充盈,“扶贫”也成了重要指标。以前有很多学生明明学习成绩很好吗,但无奈家境贫寒只能辍学去打工;以前很多老人辛勤一生,但子女远在他乡打工,自己却只能忍受贫穷与孤独,最后用一瓶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前很多妇女只能事事听从丈夫,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一旦离婚,她们的下半生就没了着落。现在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因为社会保障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结语

时至今日,婚姻和血缘纽带提供的抗风险能力已经不是必须的了。人们比起“可能不孝的子女”更愿意相信政府或者保险,因为政府是人民的,保险公司则不能倒闭。但这并不意味着婚姻制度就走向了死胡同,家庭依旧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毕竟,大部分人类呐,都是恋家的。

我们的政府所做的,不过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负担、解决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组建完整家庭的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至于说什么“婚姻制度解体前兆”,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责任编辑人:高飏 PN035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