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叙利亚要重返的阿盟为何没欧盟那样成功?

2019-04-09 11:24 凤凰网历史
  • T大

不久前,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在与到访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时说,假使叙利亚能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科威特将十分欢迎,他希望叙利亚人能够参与规划本国的未来,让国家摆脱混乱。

萨巴赫(右)与拉夫罗夫(左)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阿拉伯国家联盟暂停了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叙利亚政府军收复大部分国土,叙反对派势力江河日下,部分曾支持反对派的阿拉伯国家遂着手改善与叙利亚政府的关系,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还呼吁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阿盟简图,深绿色为成员国,浅绿色为被暂停资格的叙利亚。

那么,叙利亚要重返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与同样有着“联盟”名号,大名鼎鼎的欧盟相比,阿盟为何鲜见报端,其发展程度与欧盟比起来又如何呢?

阿拉伯国家联盟旗帜

一战期间,正当英法与德国在西欧打得如火如荼之时,中东出了幺蛾子——奥斯曼帝国倒向了德奥同盟国,其虽已是“欧洲病夫”,国力江河日下,但由于英国抽不出身,无法在中东投入较多兵力,因而反倒是奥斯曼帝国先拔头筹,不仅在伊拉克击败了英军,而且还猛攻英国的海上交通生命线——埃及苏伊士运河,此举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其在中东寻找盟友牵制奥斯曼帝国。

亚非两大洲交界处的苏伊士地峡,苏伊士运河即在此地。

奥斯曼帝国虽大,但并非铁板一块,只占人口少数的土耳其人统治者阿拉伯、库尔德、希腊与亚美尼亚等多个民族,这样多数服从少数的政权自然不会稳定,其中受土耳其人压迫的阿拉伯人自19世纪末起民族主义浪潮高涨。不少阿拉伯人谋求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建立一个统一而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荣光。

这正中英国下怀。英国遂找上了阿拉伯半岛上最有实力的麦加谢里夫兼埃米尔侯赛因·本·阿里,成功说服其所在的哈希姆家族领导阿拉伯人举兵对抗其旧主奥斯曼帝国,并允诺在战后帮其建立以大马士革为首都,西起埃及,东至波斯,南抵也门,北达叙利亚的大阿拉伯国家。

侯赛因·本·阿里

在英国送来的军火与黄金到位之后,侯赛因率领麾下诸部落民兵,于1916年6月初发动阿拉伯大起义。阿拉伯起义军配合英法联军,沿着汉志铁路一路往北攻,成功牵制住了奥斯曼帝国大量有生力量,缓解了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在埃及(此时是英国殖民地)的军事压力,为最终协约国击败奥斯曼帝国立下汗马功劳。

阿拉伯起义旗下的阿拉伯士兵

不过,兔死狗烹。在奥斯曼帝国崩溃解体后,英国却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统一而独立的大阿拉伯国家,反而与法国瓜分了原先划给阿拉伯人独立建国的大片土地:阿拉伯半岛东部、科威特、伊拉克、约旦与巴勒斯坦归英国;黎巴嫩与叙利亚归法国。

红色及浅红色为英国殖民地与势力范围,蓝色与浅蓝色为法国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绿色为帝俄殖民地(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消),紫色为国际共管的巴勒斯坦,后由英国控制。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赶走了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照样与统一和独立失之交臂,新主子英国与法国还把原先还算完整的阿拉伯世界东部分割得七零八落,变本加厉地玩起了殖民。阿拉伯人自然对此气不打一处来,不少人踏上了反英反法的漫漫征途。

光靠阿拉伯人自己的力量自然是不够的,域外的大腿还是要抱一抱的。阿拉伯人找上了同样不满战后安排的德国,暗中与其联系,其中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更是在德国的援助下,在1941年4月1日发动政变,意欲推翻受英国扶持的王室。英国人赶忙调兵,花了一个月才平息伊拉克的乱局。

被英军击落的德国空军He-111轰炸机,机尾有德国与伊拉克的双重标志。

此刻英国意识到,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玩分而治之的一套已经不行了,这样再下去只会被逐个击破,不如顺势利用阿拉伯人对独立与统一的渴望,将其力量整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盟友,共同对付轴心国。

说干就干。1943年2月,英国时任外相艾登在英国下议院演说时首先造势,他称英国政府同情阿拉伯人为了实现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统一而做出的一切行为。艾登的意思很明确了——英国政府想要其殖民下的阿拉伯人联合起来。

安东尼·艾登

阿拉伯人也接灵子,还未完全摆脱英法殖民的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三国领导人于1944年在埃及首都开罗碰头,磋商起了组建统一联盟的事宜。约旦、伊拉克、沙特与北也门等此时名义上已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闻讯也加入了协商。会上,七国代表就组建何种联盟展开激烈讨论:一种构想是先打破阿拉伯世界次级地区,如大叙利亚(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与约旦)的政治边界,将殖民者人为划分出来的小国在政治上统一起来,在完成次级地区统一后,整个阿拉伯世界再组建大的联盟;另一种构想则是直接组建包含所有已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邦联,或比它更紧密的联邦。

大叙利亚示意图

最终后一种构想占了上风,七国代表一致同意先不打破边界直接统一,而是组建松散的联盟,在未来时机成熟时再统一。1944年10月7日,七国代表签署《亚历山大议定书》,号召维护各个已存在的独立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在不妨碍成员国行使主权与独立性的同时,加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协调阿拉伯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事务,保持立场一致,并为仍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解放事业提供援助。1945年3月22日,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与伊拉克的代表签署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之后沙特与北也门也签署了《宪章》。

与会阿拉伯国家代表合影

正当新生的阿盟着力发展经济、解决成员国之间的争端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却爆发了——巴勒斯坦问题。1948年,英国结束托管巴勒斯坦,并根据联合国决议准备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各自立国。台面上,阿拉伯人自然不会接受自己的家园上又多出一个“外来国家”,不过约旦私底下却和犹太人达成协议,同意阿以分治,以此瓜分巴勒斯坦。

阿以分治决议,黄色为阿拉伯国家,橙色为犹太国家,白色的耶路撒冷为联合国管辖。

这引起了同为巴勒斯坦邻邦的埃及的不满,其可不愿意约旦吃独食。因而在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建国后,在埃及的号召下,群情激昂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主动对以色列宣战,身为联盟成员国的约旦因而不得不放弃了合约,出兵进攻以色列。不料战斗力堪忧的阿拉伯联军铩羽而归,被迫在次年与以色列停火。以色列获得了50%本应给巴勒斯坦建国的土地,而战败的埃及与约旦分别控制了应给巴勒斯坦建国用的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

1948年5月15日至6月10日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攻势示意图

阿盟自然不会就此罢手,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因而长期对以色列采取政治、军事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敌对政策,试图以此拔掉这根“西方国家打入阿拉伯世界的钉子”。可谁曾料想到,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尽了阿拉伯国家本就孱弱的国力,原本应优先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源被投入军事领域。结果阿盟虽然成员国越来越多,总面积飙升至惊人的1300万平方千米,但阿拉伯世界经济、文化与政治上的融合进程停滞不前,各成员国一致对付的以色列还反而愈打愈强,地盘越来越大,这使得阿拉伯国家内部出现裂痕。

阿盟扩大示意图,颜色越深,加入时间越晚。

冲在一线打头阵的埃及因对以战争民生困顿,且不满于在后方的沙特等国发声不发力,最终不得不改变立场,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埃及在1979年与以色列议和,这在阿盟内部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埃及的成员国资格被投票暂停,阿盟总部也由开罗迁往突尼斯,这使得本就松散的阿盟更为碎片化。十年后,埃及才再次被接纳入阿盟,总部也回到开罗,但成员国之间的裂痕已无法弥补。1994年,同样因对以战争导致经济停滞,且不满实际上根本没立国的巴勒斯坦被被接纳入阿盟的约旦也选择与以色列议和。

埃及首都开罗阿盟总部大楼

除去阿以问题,数次海湾战争也同样妨害了阿盟的团结一致。1990年8月,当伊拉克入侵同属阿盟的科威特时,阿盟成员国反应不一且意见相左,当时的20个成员国中只有12个谴责了伊拉克的行为,其中沙特更是决定引入域外势力,允许美国派兵经注沙特,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出兵反制伊拉克,而其余如约旦、也门与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则抱着仇富心理“幸灾乐祸”,因为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阿拉伯国家看来,海湾国家坐拥海量石油为富不仁,不全力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事宜,还不投资兄弟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活该被伊拉克收拾。

伊拉克军队在撤退时点燃了科威特境内的油井

2002年,当美国磨刀霍霍向伊拉克之时,阿盟内部又立场不一了,海湾国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兄弟动武,而利比亚则全力反对,其时任领导人卡扎菲更是威胁要退出阿盟“这个毫无执行力”的组织。结果次年当美国真入侵伊拉克了,除去科威特的21个成员国又一致打嘴炮谴责美国,但并未做出任何实质反制措施。

美军坦克在巴格达胜利拱门前,摄于2003年11月。

在成立后数十年内,阿盟不仅未能完成经济与政治上的融合,而且还走向了实质的分裂,其发展程度远不如比它晚组建的欧洲联盟。究其原因,阿盟之所以不甚成功,地区动荡与大国博弈等外部因素固然影响巨大,但是经济与政治等内部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以色列的建国直接导致了原本地理上连成一体的阿拉伯世界被割裂,随之而来的以阿以冲突为核心的五次中东战争在阻碍成员国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削弱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受战争影响最大的前线国家不满其他国家“坐山观虎斗”,反而和以色列和解,这对阿盟的凝聚力造成了巨大破坏。

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卡特的调停下签署和平协议,摄于1979年。

原先英法殖民留下的国界与政体等遗产的影响始终未能被阿盟消灭,原先有着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宗教与统一的文化习俗的阿拉伯世界因此被人为分割成了多个政治实体。在阿拉伯国家相继独立之后,美苏又来接盘,两个超级大国在阿拉伯世界争夺势力范围,掺和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乃至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这更使得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裂痕加深,阿拉伯国家联盟因而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联盟。

除去外人搅局,阿盟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经济上,22个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且经济基础各不相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如沙特与阿联酋等阿拉伯海湾国家靠“一枝独秀”的油气业暴富,不仅在阿盟内部其经济发展程度数一数二,国际上它们也已迈入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而像埃及、约旦与摩洛哥等国则位于第二梯队,靠旅游业、农业以及档次较低的工业糊口,收入中等,民众生活水平尚可;至于也门、索马里与苏丹等国虽或多或少坐拥资源,但因政治动荡、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经济垫底。

2008年阿拉伯各国人均GDP数据。

因而,阿盟内部各国经济存在巨大差别,不利于一体化。富得流油的海湾产油国担心其他收入不如它们的阿拉伯国家借推进阿盟一体化之名,与其瓜分油气资源乃至经济发展的成果,因而始终对经济整合不甚上心。时至今日,22个阿拉伯国家仍在使用五花八门的本国货币,而不像欧盟成员国大部分已采用了统一的欧元。

虽然15个阿盟成员国在1997年组建了“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旨在逐年削减关税、统一农产品与工业制品的生产标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物流交通与劳务合作,但在关税取消的同时,成员国又相继推出了其他税种作为非关税壁垒,阻碍其之间的经济合作。至于统一标准、给予人员与货物流通便利更是迟迟不见实质性进展,劳务与商务签证远未放宽至允许各个阿拉伯国家公民自由移动的地步。

政治上,22个阿拉伯国家政治制度形形色色,不利于政治联合。阿拉伯半岛上诸如沙特与卡塔尔等君主专制国家,与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等经过革命推翻君主制的共和制国家在政体上存在天然矛盾,且曾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如埃及与沙特干涉北也门内战),互相试图颠覆对方政权。成员国间紧张的双边关系自然不利于政治上的协调合作。

1962年,驻扎在北也门的埃及军队。

加之阿盟内部君主国与共和国国家利益不尽相同,成员国为了维护本国的自主决策权与政治独立,常常做出与阿盟整体相左的举动。同时阿盟内部缺乏中心,没有一个权威领导国,历史上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因争夺阿盟领导权龃龉不断,结果各方俱伤,阿盟内部的力量反而因此进一步分化。这进一步削弱了阿盟的凝聚力,使得阿盟难以像欧盟那样逐步融合成员国,将经济与司法方面的部分国家主权上交至联盟。

阿拉伯世界国际组织架构示意图

此外,阿拉伯世界除了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一最大的国际合作组织,还有诸如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与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其他小型国际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资金与执行力等方面不比阿盟差,因而其存在无疑间接削弱了阿盟整体的号召力与向心力,使得致力于一体化的阿拉伯世界转而区域抱团,更为破碎。

责任编辑人:马钟鸰 PN018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