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西亚战役:马其顿王国复兴与斯巴达人的彻底陨落
- T大
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区,由于人口和资金的大量外流而陷入萧条。无论是旧霸主马其顿,还是新兴的各类城市联盟,都在为有限的生存空间而战。东方希腊化帝国的资金支持,则是经常可以打破平衡的重要因素。这一切都在塞拉西亚战役前后,表现的玲离尽致。
出于各种机缘巧合,这场战役成为了马其顿王国中兴的开始,也彻底给古老的斯巴达势力宣判了死刑。
萧条的本土
希腊的萧条 始于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征,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希腊化世界。但包括马其顿王国本身在内的传统希腊地区,并没有成为东征胜利的受益者。相反,他们在向东方各地进行了过量输出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萧条。
很多人对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往往有着过于简单化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亚历山大仅仅依靠不足10万人的军队,在亚洲腹地走了个过场。然而,为了支持这次漫长的战争,整个希腊本土都大量的输出了资金、舰船和士兵。若非如此,亚历山大的主力军根本不可能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忌惮自己的后方交通线。
大批希腊和马其顿人被亚历山大带往亚洲
在亚历山大死后的一个世纪,残存的马其顿军头们将帝国瓜分,并继续吸纳希腊本土的精英到东方殖民。由于他们往往掌握着巨额资金和大片土地,所以很容易将希腊青壮年人口从土地贫瘠的吸引出来。很多人在1-2代内在东方安家落户,也顺带消耗了故土的活力。加上希腊化君主对于本土世界的依赖,又经常直接或间接引起内战,加剧了马其顿与希腊两个地方的空心化进程。最后,还有凯尔特蛮族的大规模南下,重创了很多地方的经济。
到公元前3世纪时,希腊本土实际上成为了几个城市联盟与马其顿安提克王朝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模最大的亚该亚同盟为代表,希望集中分散而减少的资源,维系传统的希腊世界。后者则因为失去了亚洲地区的领地,被迫先从控制欧洲本土着手。结果,双方又经常因为地盘之争而爆发战乱,严重阻碍了巴尔干地区的复兴。
早期的安提克王朝只是一个地方军阀
起初,安提克王朝对马其顿的控制力非常薄弱,著名的安提克二世主要以南方的希腊地区为基地。由于占据了科林斯地峡,所以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雇佣部队。在马其顿家乡的混战趋于消停后,他才率领自己的雇佣兵北上夺取王位,正式建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王朝。这个新王朝在早期,连组织足够人手训练马其顿方阵部队都非常困难。国王只能用税金雇佣希腊、色雷斯和凯尔特人的雇佣兵作为军队主力。一直到安提克三世时代,马其顿人才稍微缓了口气。
南方的亚该亚同盟,在集中所有城市的资源之余,还享受着来自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津贴。这让他们得以在凑不出足够城市民兵的时候,可以保持数量不少的雇佣军部队。由于托勒密军队需要不断招募本土希腊人当兵,所以有不少亚该亚和北方安托利亚的青年离开了家乡。同盟的另一个任务则是限制马其顿王国复兴。因此,他们在埃及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夺回了科林斯地峡,将马其顿势力从南部驱逐。
亚该亚同盟与马其顿是希腊地区的两大势力
斯巴达的强行复兴
克里昂米尼三世时代的银币
在亚该亚同盟的南面,早已失去霸主身份的斯巴达也在苟延残喘。他们的社会矛盾因为土地过于集中而看上去无可救药,结果让大批作为军队主力的公民破产。如此一来,斯巴达上下真正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口近剩下100多人,完全失去了先祖的勇武能力。
但在公元前235年,锐意进取的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继位。他决心让斯巴达重新崛起,并不惜使用非常激进而暴力的手段。于是,通过强制没收强迫富裕公民的土地,向穷人进行财产的再次分配。凡是被认为有能力参军者,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独立份地。克里昂米尼再利用这些人训练出来的军队,逐步收复周围一些过去属于斯巴达的领地,并将战争所得再次分配。
克里昂米尼依靠重新分配土地 重建了斯巴达军队
斯巴达的壮大,很快引起了亚该亚同盟与托勒密埃及的注意。前者将斯巴达视为洪水猛兽,后者则想要观察下斯巴达否能成为自己的合格同盟。结果,克里昂米尼三世的军队在两次战役中击败了政治家阿拉图斯挂帅的亚该亚人。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亚该亚联盟的军事实力衰退,但却让托勒密对斯巴达刮目相看。于是,托勒密三世转而将过去给予亚该亚同盟的钱,转交给了克里昂米尼。后者便立刻有了冲出科林斯地峡的能力。
迫于形势的迅速转变,亚该亚同盟只能和过去的对头马其顿联手。马其顿国王安提克三世,也志在恢复先祖对于整个希腊的控制权,但在手段上要柔和很多。在他的统治期内,马其顿人重新和西面的伊庇鲁斯建立同盟,并不再要求重返科林斯地峡驻军。现在,托勒密埃及资助的斯巴达人开始北上,也正是他们南下的大好时机。于是国王本人亲自出马,率领重建的马其顿军队进入希腊。
亚该亚同盟一直视斯巴达为重要威胁
两支联军
安提克三世时代的银币
公元前223年,迫于马其顿军队的兵威,克里昂米尼暂时停止了他的扩张步伐。但在他的对手其实也并不想直接诉诸于正面开战。安提克三世仅仅是在名城科林斯驻军,就在冬季解散了大批本土农民部队。亚该亚同盟的阿拉图斯,同样不是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领袖,只希望将斯巴达人堵在原地。
然而,克里昂米尼三世的改革要求他不断吸引足够的资源。因此,利用对方在冬季解散部队的时机,斯巴达军队反而再次向北进犯。利用亚该亚同盟内部的武备废弛,他们很成功的占领了阿戈斯城与梅格洛波利斯。前者是斯巴达人历史上的世仇,后者则是当年为了限制斯巴达扩张而修建的移民城市。但这也让反斯巴达联盟断定,不消灭对手的军队就无从解决这场危机。
斯巴达人的新军在战斗力上超过了邻邦
公元前222年,重新集结的马其顿军队开始通过地峡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中包括了安提克王朝稳定后训练的10000马其顿方阵士兵、3000名精锐的近卫轻盾兵和300名由马其顿贵族和雇佣兵组成的骑兵分队。通行的还有安提克王朝重建的1000阿哥瑞安标枪手部队、1500名伊利里亚步兵、1000凯尔特雇佣兵和3000名来自各地的标枪、弓箭或其他增援力量。
在科林斯,马其顿人遇到了同时集中起来的亚该亚同盟军。他们主要由6000名来自希腊各地的城市民兵或雇佣军组成。每个地区还象征性的提供了骑兵,组成600人的分队。如果没有马其顿人的增援,仅仅凭借这些兵力是无法组织斯巴达入侵的。但现在有了他们的加入,联军规模已经接近30000人。
马其顿长枪方阵步兵与皇家轻盾部队
南方的克里昂米尼三世也为了自保而大量征集军队。这其中的斯巴达人仅有6000,大部分还是在近些年才获得军事份地的新兵。但他也不忘按照马其顿王国的模式,集中财力训练了自己的方阵团部队。此外,依靠半岛南部地区的边民,他的部队有了进一步扩充。加上埃及的财政支持,让他可以从克里特岛等地获得一定数量的雇佣军。
虽然人数刚刚超过20000人,但斯巴达军队却选择了主动后撤,拉长对方的补给线。同时,将主要阵地设立在至关重要的塞拉西亚关口。当地有两座可以扼守有限平原的山丘用于驻军,中间又有一条河流径直穿过。所以,联军的兵力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相反,他们又必须隔着河流在两头行动。
斯巴达人也招募了大量边民与克里特人参军
斯巴达的挽歌
双方在塞拉西亚山口布阵
在联军抵达战场前,克里昂米尼已经将全军分为三个部分布置。作为主力的万名斯巴达人,扼守右翼的奥林匹斯山头。他们中的不少还是传统的希腊重步兵装备,但缺乏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防护装备,仅仅是比亚该亚对手更为善战。其他人包括标枪和弓箭手组成的轻装散兵。最精锐的2000常备部队,是按照马其顿样式训练和武装的长枪方阵。
位于左翼的尤亚斯山,这交给了过去的二等人--边民和克里特雇佣军防御。前者依然是传统的希腊重步兵+轻装部队组合,后者则有大批驰名地中海世界的弓箭手和标枪兵。军中仅有650人的骑兵部队,被部署在两山之间的跨河平地上。
很多斯巴达士兵还是传统的重步兵风格
联军发现这一情况后,也做出了针锋相对的部署。安提克三世指挥的马其顿军队位于左翼,直面斯巴达人的主力。在万名长枪方阵步兵前面,还有大量的色雷斯、伊利里亚、加拉太和希腊轻装部队。3000名最宝贵的皇家轻盾步兵,则位于二线位置。大部分马其顿人带来的骑兵,也由将领亚历山大率领,部署在斯巴达骑兵对面。
联军的右翼主要是亚该亚的同盟军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希腊重步兵战术,转而使用介于轻步兵与重步兵之间的武装风格。这些新式的亚该亚步兵,可以组成方阵进行肉搏,但更多使用喜欢使用标枪进行投射作战。只有少量雇佣军虽然改用了凯尔特式椭圆盾牌,但还坚持着希腊传统的重步兵战法。
亚该亚同盟的轻盾兵部队
战斗开始后,马其顿人首先向着山头的斯巴达主力发起进攻。大量的轻装部队上前开道,与占据高出的斯巴达轻步兵们相互射击。虽然斯巴达人具有地形优势,但在装备、经验和气势方面都不如马其顿一边。
结果,安提克部署的散兵线就稳步向前,开始袭扰克里昂米尼的重步兵部队。不堪忍受标枪、弓箭和投石洗礼的斯巴达人,在愤怒中从山顶俯冲而下。他们这么做的另一个用意,是想在马其顿的方阵部队站稳脚跟前,就将之击破。
马其顿人仰攻斯巴达军队据守的山头
在战场的另一头,亚该亚人的轻盾兵也开始攻击斯巴达盟友们的阵地。但在仰攻条件下,他们的轻型标枪威力被打了折扣,反而被克里特等地的对手压制。斯巴达边民们也从山头冲下来,以并不严密的方阵攻击亚该亚人。后者勉强组成密集队形,被慢慢赶下了山坡。一些克里特人还绕到同盟军背后袭击,加速了他们的崩溃步伐。如果没有其他干扰因素,这一头的联军就可能被重创击败。
这时,联军的中路的开始发挥作用。来自亚该亚联盟的将领培罗波门,不等马其顿军队的亚历山大同意,就率领骑兵发起了冲锋。利用更好的武装和2:1的数量优势,斯巴达骑兵被迅速逐出了战场。接着,又是培罗波门率领骑兵及时迂回,从侧翼攻击了尤亚斯山上的克里特与边民部队。后者完全忙于同亚该亚轻盾兵的作战,在遭到重击后开始溃退。同盟军这才控制了战场的右翼阵地。
联军骑兵的中路突破成为关键
至于另一边的斯巴达主力重步兵,已经同马其顿方阵展开了血腥的近距离厮杀。由于上山的道路面积有限,马其顿人的数量优势无法得到体现。于是在正面宽度有限的位置上,斯巴达方阵成功的挡住了对手。很多士兵的枪杆在激战中断裂,必须使用随身的刀剑或矛头继续拼杀。但斯巴达人毕竟数量有限,普通重步兵又战斗力不足,难以利用地形优势获得决定性的压制。
最终,联军的右翼开始越过河流,从侧面进攻奥林匹斯山。他们的轻盾兵迅速上山,在骑兵掩护下形成了包抄之势。巨大的压力迫使斯巴达人的雇佣兵和同盟军都纷纷逃离战场。
马其顿与斯巴达长枪方阵的激战
克里昂米尼眼看形式对自己非常不利,只得在几个随从保护下,迅速骑马撤退。但他麾下的斯巴达公民兵部队却不愿意后退。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一旦国王的改革失败,自己就将失去到手不久的土地。结果,6000名斯巴达人在马其顿与亚该亚联军的包围圈中,全部被杀。
克里昂米尼没有选择回到斯巴达,而是直接乘船去往埃及。在那里,他以流亡者身份成为了亚历山大城宫廷内的军事幕僚。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再返回家乡,并在后来因为卷入埃及的宫廷政变被处死。但他的母邦却没有因为这次灾难性的失败而遭到灭顶之灾。
联军的骑兵 是此战的制胜关键
得胜的安提克三世,拒绝让军队劫掠斯巴达。虽然他表面上宣称自己只是来惩罚克里昂米尼,而非全体斯巴达人,但深层次的用意却是不希望亚该亚联盟的老对手被直接消灭。加上国内又传来了北方蛮族南下的消息,马其顿军队便匆匆返回国内。
当然,塞来西亚战役对于斯巴达的打击还非常沉重的。此后是他们,虽然还尝试过突破亚该亚同盟对自己的限制,却再也没有能达到克里昂米尼三世时代的高度。因此,塞拉西亚战役也可以算是传统斯巴达的彻底陨落之战。至于作为“国际警察”南下的马其顿人,则开始了自己的短暂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