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架空的天皇,日本虚君传统的开始,竟然源于千年前
- T大
本文首发于大风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藤原道长和紫式部
现在日本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天皇虚君无权,为何日本能建立虚君政治?一方面是美国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有悠久的虚君传统。历史上天皇真正独裁掌权就是从大化改新(646年)到摄关政治正式确立的安和2年(969年)共三百多年,自此以后,天皇大部分时间成了统而不治的统治者。需要指明的是摄关政治不是一下建立的,在建立过程中也受到过皇权一时复兴的压力。摄关政治建立后上皇的院政也一时夺回了皇权,但最终胜利的果实却落入了武家之手。虽然武家政权也不敢完全无视皇权,但天皇的确大部分时间不再具体管理政治,仅作为国家象征。
一、天皇的统治危机
日本大化改新以后进入奈良时代,文化兴盛产生了天平文化(盛唐文化),但政治上却出现危机。765年淳仁天皇死,孝谦女皇重登皇位,改名称德天皇,宠幸和尚道镜。道镜醉心权术,官至太政大臣大禅师,并企图篡位。770年称德死,道镜被流放。之后光仁天皇进行了局部政治改革,却未得成效。
孝谦天皇
781年恒武天皇继位,恒武继位时中央集权更加衰弱,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如《续日本书纪·卷三十六》记载:面对“譬如十羊更成九牧”的情况,他裁汰冗官。针对“廉平称职,百不闻一,侵渔润身,十室而九”的情况,他制定国郡司条例,能者升、弱者黜。针对寺院封建主采取打击措施,恢复国家税收。史称“恒武之治”。但恒武天皇最大的功绩就是迁都平安京,自此日本进入了平安时代。《类聚国史·卷七十二》记载了迁都时民众的心情,其踏歌曰“山城显乐旧来传,帝宅新成最可怜。郊野道平千里往,山河擅美四周连”“新京乐,平安乐土,万年春!”
当时的平安京
出于美好的愿望,新京城命名平安。可惜的是恒武和他的继承者仅仅维持了七十多年的小康。班田制继续崩坏,其表现就是班田农民(公民)的逃亡,使公地荒芜,农村人口锐减,班田制无法进行,农民反抗不断,社会动荡。
二、庄园制的形成——天皇专制的掘墓人
大化改新后的土地有两种占有形式,一种是最普遍的,即农民从国家那里领取班田;另一种就是贵族们的私田,包括职田、位田、功田、赐田、神田及封户。表面上这些田地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除了职田外,其余土地都已经被贵族私自占有,变成世袭土地。这些土地后来转化为田庄。
庄园
随着班田制的破坏,743年朝廷发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承认了土地私有,这样全国又迅速发展出一批新田庄。
九世纪后,大贵族、大寺院封建主们通过购买、寄进、兼并等手段,又发展出了一批田庄。兼并手段十分野蛮,《东南院文书·越前国司解》记载了当时贵族官僚联合寺院主对土地的巧取豪夺事件:以“彼此零落,临耕营时,寺家不便,百姓不安”为由,强迫百姓换土地,自己兼并了膏腴之地。所谓寄进,就是地方土豪为避免被国司威胁其土地所有权,就把自己土地名义上送给中央贵族,称之为“领主”奉之为“领家”,自己保留土地的实际控制权、经营权,对领家上交年贡——“下所职”。如果领家觉得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和国司抗衡,就再往上献给更大的贵族,称之为“本家”。其方法果然有效,《类聚三代格·卷十九》:“(国司)惮权贵之势,钳口卷舌,不敢禁制”,任凭土豪兼并土地。
班田制瓦解后,庄园在日本普遍建立。庄园主继续侵占公地,这样天皇的公地越来越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统治阶级内部因土地占有的多寡,亲属关系远近和政治利益的不同,就此分化为两大阵营。一个以藤原氏为首的外戚集团,这个集团就是地方土豪的本家,土豪为了对抗国司,都把土地寄进给藤原氏,所以藤原氏的收入越来越高。另一个势力是天皇、上皇为首联合国司等中下层官吏的集团。从九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一世纪中叶,约一百七十年,经济足够富裕的藤原氏,政治上也就取得优势,天皇逐渐被架空。至十二世纪迎来了武士掌权,武家把整个公家政府都被架空。
藤原氏公卿
三、藤原外戚的崛起
藤原氏的祖先是中臣镰足,因大化改新有大功,他死前天智天皇赐姓藤原,受封最高冠位,其子、其孙都位极人臣,藤原氏自此长盛不衰。自794年迁都平安,到十二世纪中叶,皇统延续三十代,偶有几个多才君主,但更多的是无能的短命天皇。九世纪中叶以前,藤原氏权势已经凌驾于群臣之上,但对天皇还是有所忌惮。九世纪中叶以后,藤原氏的野心不满足于奉旨行事,开始制造种种阴谋夺取中央决策大权。
动漫中藤原氏形象
首先藤原氏一手策划了“承和之变”,即废除皇太子恒贞,立藤原氏家长藤原良方的外甥道康亲王为皇太子。这次事变的目的是要树立与藤原家有血缘的亲王为皇太子,为日后掌控皇权奠定基础。这个事变是“摄关政治”确立史上的大事。
850年道康继位。不久,藤原良房就胁迫道康立自己女儿光明子所生的九个月的惟仁亲王为太子。857年道康以“朕之外舅,辅政有功”(《续日本后纪·卷十二》)为名,封良房为太政大臣。858年良房外孙九岁的惟仁继位,称清和天皇。良房以外戚、太政大臣双重身份独揽朝纲。继而为了彻底排除政敌,藤原氏又策划了“应天门之变”,打压了朝中第二号人物左大臣源信,又诛杀了伴善男。这样藤原氏真正确立了在朝廷里说一不二的地位。
藤原道长
四、摄关政治的确立
872年藤原良房死,其子藤原基经胁迫清和天皇退位,九岁的阳成天皇继位,基经以外舅身份摄政。阳成在位的第八年被基经废黜,基经立了五十五岁的光孝天皇。光孝老年继位对基经感激涕零,下诏“自今日就坐官厅,万政领行,入辅朕躬,出总百官,应奏之事,应下之事,必先咨禀,朕将垂拱而仰”(《日本三代实录·元庆八年八月五日》)。光孝死前交代皇太子定省对待基经要“亲如父子”“交若鱼水”定省继位称宇多天皇,下诏“万机巨细,百官总己,皆关白于太政大臣”(《政事要略·卷三十》)。
此后整个平安时代的天皇大都和藤原氏有血缘关系,冷泉、圆融、花山、一条、三条、后一条、后朱雀、后冷泉等天皇都是是藤原氏的外甥或外孙,藤原氏凭借外戚身份独揽大权。969年安和之变,藤原氏彻底排除了中央反对派,摄关二职成为常设,摄关政治真正确立。此后一百多年间,藤原氏独揽了摄政、关白两职。藤原氏在天皇年幼,作为“摄政”辅佐幼主;天皇成年,则作为“关白”指挥政事。
平安时代的公卿
摄关政治的顶点就是藤原道长,道长的三个女儿皆为皇后。大女儿彰子为一条天皇皇后,二女儿妍子为三条天皇皇后,小女儿威子为后一条天皇中宫。这是空前绝后的,《台记》记载“摄政即天子,关白惟百官总己,犹在臣位”。藤原道长对此十分得意,《小右记》记载道长曾咏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斯世我所有,一如我所思。皎皎十五夜,满圆无缺时。”天皇名存实亡。
藤原氏的住宅
文史君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班田制必将破坏。因为班田制是以公民的力役为主要税赋,公民成了国家农奴,地位十分低下。政治上,日本没有科举制,取仕还是依靠门第,这无疑滋生了世家大族。经济一变,世家大族们立即和新的经济基础结合,从而架空君王的权力。之所以没有废除君王,是因为日本自古迷信,君王本身出身祭祀阶层,代表国家祭祀,这种神圣的地位不好废除,就被保留下来。但自摄关政治以后,除了院政一时复兴皇权(还是以上皇的名义),天皇直到明治维新前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真正掌权。
参考文献
1. 高宝兴:《三都天皇——恒武天皇》,《日语知识》2004年8期
2. 韩斌娜:《关于迁都平安的原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3. 曹永洁:《日本摄关政治下的贵族伦理探析》,《延边大学学报》2017年1期
4. 纪微:《从天皇退位看日本“院政时期”的整合结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8年2期
5. 姜金言:《日本上皇制度研究——以摄关院政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2015年4月1日。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