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鼻祖 蜀史功臣 ——舒大刚教授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名人之常璩
- T大
6月5日,备受关注的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名人正式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十位入选。这十位历史名人为蜀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常璩所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记载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全境,以及陕西、甘肃、湖北部分地区的重要史实,是巴蜀乃至西南广大区域文化研究的一部关键性文献。
6月8日,川报观察、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记者来到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就常璩及其《华阳国志》等问题,对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教授展开了专题访谈。
舒大刚教授
首先,舒大刚教授对常璩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常璩生于文化世家,在当时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做官,后来,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皇帝李势降晋。在流民四散的乱世背景下,常璩既是巴蜀地区以诗书传家、文化传家的典型代表,常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人,又能够顾大体,识大局,对时局采取正确的判断,是推动祖国走向统一的大功臣。
入仕东晋后,常璩开始了《华阳国志》的撰写。《华阳国志》的写作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从客观上来讲,巴蜀地区是重要的历史存在和文化区域,巴蜀历史具有记录、保存、传承的必要,而在中原地区的正史中对其记载却仅有寥寥片语,因此,巴蜀的一些有识之士自发地补写巴蜀史。自东汉以来,巴蜀地区便产生了记录乡贤的文化风气。从主观上来看,常家具有重视历史的家族传统,常璩的曾祖常宽就写有《蜀后志》及《后贤传》;另一方面,常璩进入东晋政权之后,不甚被重视,于是,他埋下头来专心著史。历时八年,最终完成了十二卷的《华阳国志》。这也体现了巴蜀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吾邦”的气魄。
地方文献记载古已有之,而《华阳国志》这部书具有超时代性,超地域性,广受巴蜀内外人士的喜爱。常璩秉持“达道义,彰法戒,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五大书写原则,融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信仰、哲学记载于一炉,通过《华阳国志》一书,让中原人士重新认知了巴蜀文明,并彰显了“蜀有学,先于中原”的蜀学渊源。因此,《华阳国志》广受巴蜀内外人士的认可和喜爱。《后汉书》《三国志注》《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等书,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
此外,其书以“华阳”而非“巴蜀”命名,也是有一定考究的。华山以南为华阳,是大统状态下的九州之一,是中国大历史背景之下的巴蜀文化。可见他的广博见识和家国情怀。
舒大刚教授立足常璩的历史书写和文化传承,放眼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分析现实,纵论古今,视野开阔,语言风趣。他高度评价了《华阳国志》的历史贡献及史料价值,并对常璩的生平经历、家族背景、写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介绍了他的经历和成就,更是从中国民族精神家园的层面上,挖掘了历史名人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渊源和精神价值。
《巴蜀全书》系列成果
《华阳国志新校注》
(晋)常璩著,刘琳校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